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新周期”开启经济复苏?首席经济学家观点大不同丨焦点众议(2)

2017-08-09 15:21:32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

2015年末的一轮小周期回升以来,市场的争论声始终不断,其核心分歧在于“库存周期的上行是否将带动一轮新的资本开支周期开启?“其中”设备更新需求论“成为支持资本开支周期观点的重要论据。其核心观点为:固定资产的平均使用年限大约在8~9年,因此2017~2018年将面对着2009~2010年新增设备的大量报废。尽管我们缺乏观测设备更新需求的统计数据,但可以将前述指标“旧资产购置与转让”作为固定资产更新规模的考察指标之一,并针对设备更新需求给出分析与判断。

总体来看,我国经济已经从增量需求主导时代进入了存量需求主导时代,尽管需求总量仍很庞大,但对经济的拉动力却已显著降低。当前的经济特征主要体现在存量需求的改善上,在此背景下,期望新一轮周期展开有点勉为其难。

伍戈:不能将对消费的乐观作为经济“新周期”开启的重要理由

华融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

消费往往是中国宏观研究中最容易被忽视的变量。但今年上半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3.4%,一季度更是高达77.2%,这使得不少研究开始重视消费的作用。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等消费品的销售放量、网上零售等消费业态的涌现,更是燃起了资本市场对消费的热情。不少研究甚至还将对消费的乐观作为经济“新周期”开启的一个重要理由。那么,当前消费的高贡献率究竟意味着什么?如何认识消费变化对于经济周期的影响?

一是今年以来消费的高贡献率并不必然意味着消费内生动力的增强,而更多的是一种“被动”式的变化,即表明投资增速相对消费增速下降得更快。从历史来看,经济增速趋缓时消费贡献率往往较高。此外,消费贡献率高还与季节性因素等有关。

二是就消费的内生增长动力而言,其主要是由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决定,消费倾向变化缓慢且影响相对较小。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快,消费占GDP的比重将持续上升,消费的内部结构正由商品向服务消费快速转型。

三是现阶段消费可以支撑的不是经济增长提速的周期,而是结构逐步改善的周期。由于消费的相对稳定性,其未必能提供经济增长加速的动力,而只能扮演“稳定器”和“压舱石”的角色。展望未来,关注与消费有关的结构性变化,或许比关注消费本身的增速更为重要。

潘向东:唯有制度安排改革开始推进,才可以说是看到了“新周期”的曙光

新时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

周期有长短,长周期关乎国运,短周期更多是由于短期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干扰,随机性较强,持续性较弱,但就资产配置而言,更关注的是中周期走势,也即我们所谈的“新周期”。

2016年下半年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国内的工业生产、房地产、基建投资保持较高的景气度,同时一些微观层面的数据(如发电耗煤、高炉开工率、粗钢产量、挖掘机销量等)似乎指向当前经济处于不错的状态,同时PPI的回升让工业企业的利润增速表现亮眼,资本市场的周期股表现也非常醒目。

我们看到2017年上半年的基建投资增速达到21.1%,远高于固定资产投资8.6%的增速。依靠政府投资对经济的拉动是有限度的,首先其规模受限,其次其持续性受限。要产生新的经济增长周期,必须依靠经济内生增长的力量。

短期而言,尽管海外经济体的复苏带动中国经济的进出口数据还不错,但假若剔除价格指数的变化(出口价格指数由2016年5月份的96.7上升到2017年4月份的106.9),我们很难乐观,会发现过去廉价成本的优势在逐渐丧失,因此,在难以寄希望于外需对中国经济产生新的增长周期的背景下,我们只能寄希望于通过内需来拉动未来的中国经济,实现平稳发展。而从内需的投资需求来看,由于原有增长模式已经带来产能过剩,房地产价格高企所带来的怨声载道,要想其来再次引领启动新的周期,可能不太现实。

如何突破当前的困境?其一,通过技术发展使当前的中低端制造业向中高端制造业升级;其二,通过消费的拉动使经济增长由当前倚重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升级到倚重消费的增长;第三,通过制度安排的改革,释放制约第三产业发展的活力,满足老百姓的消费升级需求,通过发展第三产业来逐步平衡当前过度倚重第二产业的增长模式。

因此,唯有制度安排改革开始推进,才可以说是看到了“新周期”的曙光。

程实:本次反弹难以开启新一轮经济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