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次贷危机十周年:亲历者再诉对冲基金“浮沉录”(3)

2017-07-25 21:02:18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说起麦道夫事件,无论是投资人还是对冲基金从业者无不切齿。庞氏骗局这种欺诈方式是依靠吸纳后继投资人的钱来支付前期投资人,却谎报是投资收益。这种骗局一旦新的投资资金枯竭就会土崩瓦解。

在危机前的近20年时间里,不管市场遭遇多大的恐慌和暴跌,麦道夫年化收益都能达到10%,其投资回报的时间与收益函数几乎是一条直线,缔造了一个“神话”。然而,在这场史无前例的金融海啸面前,“神话”终结。

随后几年,在次贷危机不断加深中,欧洲的银行们要求赎回高达70亿美元的资金,当潮水退去,近乎“裸泳”的麦道夫没有钱,于是一场长达十数年的庞氏骗局轰然倒塌。一场行业的监管变革也随之而生。迄今为止最为重要的演变体现在:投资人要求对冲基金把所投资的证券存放在独立的托管银行;独立管理机构;选用有声望的审计公司。而麦道夫的公司恰恰违背了以上三点。

李宏介绍称,危机后各国纷纷进行监管改革,表现之一就是监管规则的完善和一批新规的出台。在欧洲,相应的监管改革包括欧盟《另类投资基金管理人指令》(AIFMD指令)、欧盟《金融工具市场指令》(MiFID指令)等的出台;在美国,最著名的监管改革则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监管规则、《多德-弗兰克法案》(Dodd-Frank Act)等的落地。

危机后的“范式转换”

次贷危机不仅改变了对冲基金的监管格局,同时也改变了其所处的投资市场环境。

李宏认为,对冲基金在危机后面临着多重“范式转换”,分别是此前提及的监管成本上升,对对冲基金抗风险能力的质疑;此外还包括,危机后业绩跑输指数引发对行业收费过高,还不如被动投资的质疑;对被动投资,如指数基金、ETF,特别是Smart Beta的研究(收益分解)使大量机构投资人转向风险溢价资产,造成大量对冲基金的赎回等。

就业绩角度来看,“上世纪90年代开始,对冲基金几乎一直跑赢标普500指数,这也证明了对冲基金经理能在熊市获利、牛市跑赢大盘的能力;危机后,对冲基金跌得很多,当央行QE大行其道后,全球股市屡创新高,对冲基金的涨势又跑不赢指数,这也造成了不少投资者的怀疑甚至赎回。”他称。

不过,李宏并不认同将对冲基金与指数基金做简单的收益比较,因为两者追求的目标不同——前者追求风险调节后的收益,后者则希望通过承担市场风险获得其带来的溢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