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85后成主力90后陆续登场 券商卖方研究“怪象”也越来越多(2)

2017-07-24 09:14:03    券商中国  参与评论()人

怪象二:花拳绣腿玩文字

“目前卖方研究员队伍发展呈年轻化趋势,许多分析师缺乏实战经验,对行业了解不够深入,写报告时动辄语不惊人死不休。”某券商人士表示,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年轻分析师中,不少资深分析师也会利用一些标新立异的文字来博眼球。

近几年券商研究报告的语言正从严肃的表述转变为或紧抓时代气息、或犀利、或夸张的语言表达。“一个能吸引眼球的标题,可以增加从众多同质化研究报告中脱颖而出的概率。”深圳某中型券商资深研究员称,买方每天都会收到大量的研究报告,枯燥乏味,如何在众多的研报中脱颖而出,轻松、夺人眼球的标题自然成为各研究员求胜的一种手段。

如2014年,被市场广为流传的海通证券的一份策略周报《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该报告的标题就借用了当时的“网红”语言;也有点评虚拟现实(VR)的《虚拟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点评海外宏观的 《草长莺飞季,马放南山时》。更有甚者,出现了《和尚,你又在与哪个女人纠缠?——唐僧的911》、《粉红当道,宅腐盛行》及《爱有多伤人,才能够销魂》等研报。

“卖方研究员每天的工作重点就是盯公告、追踪热点,撰写报告。由于时间紧张、竞争激烈,很多研究报告都是标准化、批量生产而来的。”上海某大型券商TMT行业研究员坦言,因此,在报告中加入新奇的词汇,或歌词、古诗等元素,能加大报告脱颖而出的概率。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仅2016年,券商发布的各类研报就多达26万份,其中,篇幅10页以上的深度研究报告约占四成。如果按照一天读15份计算,这些研报需要47年才可以读完。

另一位北京上市券商研究所资深研究员称,在互联网传播速度极快的今天,研究报告不仅要拼影响力,还要拼时效性、点击率。所以券商卖方研究员在撰写研究报告时,往往会注重在行文用词上下足功夫,其中不乏闭门造车、夸大其词、抄袭同行、“标题党”等情况,这样生产出来的报告通常内容空洞,缺乏实际价值,导致市场对卖方研究报告可信度的质疑。

怪象三:利益纠葛,缺乏独立性

“与标题党相比,隐藏在研究报告背后的错综复杂的利益链条,更令人担忧。”一位不愿具名的知情人士透露,一些研报背后隐藏着研究员、上市公司、中介机构之间纠缠的利益链条,造成研究员独立性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