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姜超:又到“十字路口”,金融何去何从?(2)

2017-07-11 10:02:49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第四次会议:2012年1月。流动性过剩,会议旨在抑制资本脱实向虚。08年金融危机过后,为保持经济增长我国投放了4万亿信贷,2009年M2同比平均增速26.5%,2010年CPI同比增速一度高达5.1%。全球货币宽松和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导致热钱持续流入,当时我国面临通货膨胀和热钱炒作双重问题。因此,2012年召开的第四次金融工作会议上提出“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第四次会议后我国经济和金融领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这些变化决定了未来几年我国金融工作的方向,我们接下来重点看一下。

最近五年有哪些变化?

首先,宏观经济增速连续下降。在经历2008~2009年的强刺激以后,我国经济实现了短期反弹,但从2010年以后,宏观经济增速就开始持续下滑。2012年至今,我国的GDP同比增速从8%以上下降到不足7%,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从20%以上下降到10%以下。所以过去的五年可以说是我国宏观经济增速的换挡器,由以前的“高增长”转向了“新常态”。

工业部门不得不调整适应经济增速的换挡,去杠杆、去库存、去产能问题突出。2008年危机后的政策刺激带来了经济的高增长,但经济增速回落后强刺激的“后遗症”逐渐显现。需求回落,过去投资的产能开始过剩,民间投资增速从20%以上最低甚至降至负增长。同时,供过于求导致库存积聚,企业盈利状况转差导致杠杆风险暴露。

宽松货币发力,财政更加积极。2012年以来货币政策整体维持宽松的基调,尤其是经济在2015年下行压力增大以后,货币政策更为宽松,2012年至今央行总共7次降准、8次降息。与此同时,广义财政也在发力,预算内财政赤字占GDP比重从2%扩大至4%;2015年至今,国债、地方债净发行了14万亿,政策性银行债净发行近3万亿,央行PSL也投放了2万多亿。货币和财政刺激经济的力度可以说并不亚于金融危机时期。

然而货币却大量流入了资产领域,资产泡沫膨胀。在货币宽松、而实体经济疲弱的背景下,增加的货币供给大量流入资产领域。最早是金融资产,2014、2015年股债双牛,但2015年中股市异常波动,泡沫迅速破灭。而房地产市场接力,成为投资的新热点,一线城市房价同比增速最高突破30%,二、三线城市房价均有不错的表现。从去年10月政府出台调控政策后,房地产销售逐渐降温,价格依然趋于稳定。但当前与国际城市进行比较,多数指标均显示国内房地产价格偏高,接下来都承受着泡沫风险,需要小心翼翼地消化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