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违规举债渠道“全封堵”,地方官员比较焦虑迷茫(3)

2017-06-27 22:38:47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力度冲击较大

一位地市级财政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这一轮地方债管理力度比较大,对一些负债较高、融资需求较大的地方产生的影响更大。当地正准备学习其他地方的融资模式,国家印发了50号文和87号文制止了这些模式,他们也就顺势放弃了。

温来成认为,从对地方违法违规举债担保处罚力度加大,直接问责到人,再到50号文、87号文进一步明确政府融资哪些不可为,这一轮地方债管理对地方影响非常大,债务管理进一步得到规范。

根据50号文,全国各地在7月31日前组织一次地方政府及其部门融资担保行为摸底排查,全面改正地方政府不规范的融资担保行为。

江苏、广西等地也随后发文,全面开展排查行动规范政府举债融资行为,今后各地不得出现50号文禁止的各类行为。重庆市也专门发文加强地方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清理并分类处理融资平台公司债务,强调今后融资平台公司不再具备政府融资职能,不得再新增政府债务。

杨贺龙告诉第一财经,在包括政府购买服务、PPP模式等变相融资渠道被禁后,不少政府官员来询问是否还有其他办法融资,并且强调这些融资模式必须在其他地方有成功案例,别的地方做过自己才敢做。

上述地市级财政人士告诉第一财经,87号文出来之后,地方官员不好把握一些民生项目融资是否合法合规,一些项目已经开工建设,比如几十个亿投资额的项目已经花掉了几个亿,后续的融资受到影响,成为当地头疼的问题。不少地方已经向上反映这一轮地方债管理新规实施后地方碰到的实际操作难题。

杨贺龙认为,这一轮地方债加强管理一大目的是让地方举债“可视化”,在堵住政府购买服务等灰色融资渠道后,让地方政府举债更加透明,也借此倒逼地方政府改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公共服务效率。地方债规范强监管仍会持续下去。

根治还需“开正门”和配套改革

在控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方面,不仅需要严格执法,堵住地方违法违规举债“后门”,还需要进一步开大“正门”,以满足地方政府发展经济所需的融资需求。

上述财政人士表示,目前地方政府债券额度远远满足不了当地融资需求,希望下一步能够适度赋予市级政府举债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