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Z博士的脑洞|高考改革要适应中国发展阶段,不可盲目追概念(4)

2017-06-09 08:47:52    万喆(特约评论员)  参与评论()人

可见,“高考”制度的建立,都需要一个不断摸索、适应、调整的过程。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我们通常所对比的对象,无论是英美德法日,都是发达国家,其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程度、机制等与我们都有不小差别。当他们的高考体制改革都是在为他们的社会变迁服务时,我们可以单纯的“拿来主义”么?

改革是必须的

近些年来,对于“高考”制度的争论愈来愈多,也有一些相当激烈。但这是一件好事,说明随着中国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而信息技术使社会观念趋于多元化,大家对于未来究竟应当培养、或者成为怎样的人才,才能使国家和个人在即将扑面而来的未来里具有竞争力,开始进行越来越深刻的思考。

而高考制度作为教育制度中重要一环,也作为国家和社会资源分配的重要一环,必然会广受大众关注,也必然会长期遭受“公平还是效率”的质疑。这既源于其公共管理属性内生矛盾存在的必然,也有其外在环境不断变迁带来的新挑战。应当鼓励进行良性的讨论和理性的思考,并可进行跨领域的合作研究。

中国改革要适应自己的发展阶段。尽管我国近些年来公共教育支出不断增加,2016年占GDP比4.22%,连续五年超过4%,实现了三十多年来的梦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2015年世界平均值为4.7%,丹麦8.6%位居第一,英国5.8%,德国与美国均为4.9%。如果考虑到人均水平,则中国的差距更为明显。教育资源仍然不足,不可盲目追求概念。如果既未能很好地处理既有的地区、城乡教育资源差异问题,又面对当下因社会经济变化带来的异地高考等新问题,还在一些所谓“素质教育”上流于表面,只会导致教育资源的公平与效率问题愈加尖锐。

但改革是必须的。过去的高考改革,更强调大环境的需求。这和那时的社会经济环境紧密相关。培养人才的通道匮乏,教育资源匮乏,“高考”是“自古华山一条道”,国家享有几乎是绝对的单向决策权。时至今日,所有需求已经变得更市场化,管理者就更要有系统的思维,精细化的方案,去了解当前国家发展需要的人才分层,如何在教育体系中体现出来,教育系统所培养的个人,如何与市场需求相契合。“高考”只是一个体现,与之匹配的,必须是有一致性的从幼小到高教的整体设计。

改革必须有套路也有定力。高考也是一样。

后记

当我出走半生归来,你们仍在高考。

高考结束,结果未出,这将是人生中最无忧无虑的日子。

也许你曾梦想仗剑走天涯,从今后将四海为家,记住你曾清澈高远,祝愿你永远温暖纯真。

(作者万喆系经济学家,澎湃新闻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