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Z博士的脑洞|高考改革要适应中国发展阶段,不可盲目追概念(2)

2017-06-09 08:47:52    万喆(特约评论员)  参与评论()人

然而。

2008年,某高校推出了“人格证书”,据称,其目的是全面培养新时代的面向各领域的具有创新精神和领导能力的领袖人才,通过发证书来衡量人格,并以此回应校友钱学森先生提出的杰出人才培养的大问题。

2009年,教育部联合中组部、财政部启动“珠峰计划”,选择清华、北大、浙大等16所大学的数、理、化、计算机、生物5个学科率先进行试点。据说,这项人才培养计划就是为回应"钱学森之问”而出台的。

2007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范谊提出了《关于废止高考,创新高校招生制度的建议》,声称“要破除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神话!”他认为,现在高考产生和存在的基本历史条件正在消失,上大学的机会和公平性问题已经不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矛盾。因此,建议废止髙考制度。

2009年,钱学森去世后不久,号称是安徽几所高校的11名教授联合署名在网上向教育部长和全国教育界同仁致了一封公开信,呼吁大家思考“钱学森之问”,由于内容和用词,引发广泛争议,最后几乎演变成一个类娱乐化事件。

如果说“人格证书”和“珠峰人才”也有值得讨论之处,那么“废除高考”和“联名信”则更显示出舆论的不理性。

如果高考是这样对人民群众的生活有着重大影响和意义的事情,讨论就不可能是口号式的空洞和灵光一闪的武断,不可能是非黑即白非左即右的。

中国当代第一考的改革路

高考有“中国当代第一考”之称,其演变也紧紧跟随着新中国的历史沿革,每一次高考处于风头浪尖,都能够隐约勾勒出其时代背景。

1949年,新中国成立,国家建设急需人才,因此,先是沿用旧制的高校单独招生办法进行调整,最后走向全国统招。

1952年,教育部决定所有高等学校实行全国统一招生考试。“高考”诞生了。

1966年,全社会掀起了批判高考的热潮,“片面追求升学率”等问题成为批判热点。当年,“高考”被中止。到文革结束时,中国人口接近10亿,全民受教育年限5.2年,15岁以下人口中文盲1.8亿,全民中专文化程度以上的1400余万人,且三分之一以上处于荒废或学非所用状态。

1977年10月,恢复高考。全国有570万人报考,录取新生27.3万人。1978年,实行全国统一命题、考试。610万考生,录取40.2万人。两次招生仅相隔半年,共1180万人参考,是迄今为止世界考试史上人数最多的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