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Z博士的脑洞|高考改革要适应中国发展阶段,不可盲目追概念(3)

2017-06-09 08:47:52    万喆(特约评论员)  参与评论()人

1983年,教育部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因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高等教育在农村边远地区、艰苦行业“招不来,分不去,留不住”。

1985年,上海试行高中毕业会考。背后是对于应试教育的反思,为了改善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偏科等问题,“素质教育”被提出。随之,高考科目设置和录取方式逐渐被打破。

1991年,高考管理权限部分下放。云南、海南、湖南和上海试点高考科目改革后,相继出现“3+2”改革方案、“3+X”高考新模式、以省(直辖市)为单位的自主命题等。

2001年,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逐步受到重视。教育部在江苏3所高校试行“自主招生”,随后高校实现了部分招生计划的自主招生和一些高校的联盟考试。

外国的高考改革也非一帆风顺

通常,我们诟病我国高考制度时,都难免要拿出美国做例子。

美国大学入学考试是由民间机构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ETS)举办的,主要考查学生的文字和数学推理能力,考试内容包括语言、数学、标准书面英语写作等。各大学选拔招生的依据大多是学术评估测验(SAT)的成绩。

尽管《纽约时报》曾经辛辣地讽刺说:“很明显,SAT并不真正说明任何问题。最初,这些首字母表示‘学术能力测试’。考试委员会对此描述感到不安,后来将其改成‘学术评估测试’。现在考试委员会又说这些首字母不再有任何意义。这不得不令人质疑这个考试究竟衡量的是什么。”而且发现,SAT成绩与家庭收人有直接关联,家庭收人每多1万美金,考生的数学和语文的分数合起来会增加12-31分。但必须承认,SAT模式影响非常大,成为多国“高考模式”的借鉴对象。

但借鉴并不见得能够照搬。

二战后,日本在美国的影响和指导下,进行了高等教育体制改革。1948年,日本仿效SAT设立“入学适应性检查”,但学生感觉负担加重,非议极大;1955年,取消此项考试,各大学自行招生;1963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建议统一大学入学测验,但遭到强烈反对;1969年停止同意考试。但是主张进行全国统一高考的呼声始终没停。社会用人单位希望以此来保证毕业生的基本质量;1975年日本国立大学协会提出国立大学统一招生考试可采取两次大学入学考模式。此模式自1979年实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