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从2008到2017,中国影子银行是这样发展起来的(6)

2017-06-07 08:52:43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也就是在20世纪30年代初~70年代末,美国面临严监管和金融压抑,影子银行逐步形成。其特征是:一是主要驱动因素是银行负债脱媒;二是主要资产是货币市场短期工具;三是创新更加集中在宏观制度领域。

由于20世纪60年代后,利率管制的弊端开始显现。70年代,银行存款利率上限管制使存款利率低于通胀率,导致实际利率为负,非银行金融机构趁机发行货币市场共同基金以高利率争夺银行资金,同时发行商业票据、公司债券等产品以更优惠条件与银行贷款业务竞争。这类机构和金融工具形成了非严格监管的、典型的影子银行。

此外,证券化也构成了美国影子银行另一大主要特征。20世纪80年代~2008年,放松监管和金融创新深化,影子银行高速增长和成熟,特别是2000年到2008年金融危机前,是美国金融创新同时也是影子银行增长最快的时期。其主要驱动因素是银行资产证券化。

在低利率政策的影响下,美国放贷机构仍然不断放宽放贷标准,次贷市场异常繁荣。虽然房价持续上涨,但次贷客户的违约风险非常高。银行为了避险,将这些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打包卖给SPV,用来转移风险。SPV把这些次贷进行打包捆绑形成资产池,并以此为基础发放 RMBS(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并将RMBS分层为优先级(Senior),中间级(Mezzanine)和股权级(Equity)。购买优先级的投资者承担的风险和相应收益均较低。

由于中间级 RMBS 风险较高,为了获取更大的收益,SPV又进行了新一轮的证券化,发展出新的衍生产品:债务担保凭证(CDO)。不过此时的CDO除了次贷,还包括其他债券组合。例如公司债或其他资产支持债券。

证券化的进程并未止步于此。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中间段的 CDO 又会被进一步证券化,形成 CDO 的平方,CDO 的立方,甚至 CDO 的n次方。于是,在证券化的过程中,风险被一次次转移,风险辐射的机构、群体越来越多,影响范围越来越广。除了CDO和RMBS, CDS(信用违约互换)是证券化的过程中发展出来的另一个重要的信用衍生工具,这一旨在缓释风险的保险工具也因为被对赌、滥用而加剧了此后危机的发酵。

狂欢并没有持续太久。随着美国经济反弹和通胀升高,2004 年6月到 2006 年6月,美联储17次加息,利率从1%升到5.25%。利率的升高导致还贷压力的增大和房价的下跌,大量依靠房屋出售或房产抵押再融资来支付月供的购房者无法偿还住房贷款,导致“断供”产生,次级抵押贷款违约率大幅上升,最终演变为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未经第一财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将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首页上一页...3456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