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深藏在大型商业银行内部的普惠金融基因——再读《钱商》(2)

2017-05-25 16:08:20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二、《钱商》揭示了企业经营的一个核心问题

《钱商》一书虽然描述的是美利坚第一商业银行的道路选择,但却反映了企业经营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即企业究竟应该股东利益至上(shareholder)还是兼顾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

有观点认为,企业进行商业化经营,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其内在属性。这种观点不能说不对,但只能说持这种观点的人的思想认识还停留在20世纪早期特别是19世纪的早期资本主义阶段。随着对企业属性认识的日益深化特别是现代企业公司治理和管理理论的不断演进,股东利益至上理论早已被大多数人锁进了历史的保险柜,取而代之的是主张企业要同时兼顾股东、员工、社区、国家、客户乃至供应商等各相关主体的利益。

实际上,股东利益至上和兼顾利益相关主体,看似目标不同,但在本质上是殊途同归的,即关注利益相关主体最终还是为了服务股东。比如,20世纪初,美国福特公司将T型车售价从850多美元大幅下调至300美元以下,表面上看是为了让普通工人都能够享受到汽车所带来的交通便利,但实质是福特一世认识到买得起汽车的人越多,福特公司的汽车销量也越多,最终给福特公司带来更多的利润。

也有学者从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变迁的角度进行分析。早期的企业包括大企业多数都是企业所有者直接经营管理的,例如美国福特公司的福特一世和福特二世。但随着时间推移,企业创始人包括其家族后人逐步退出企业经营管理层,作为代理人的职业经理人开始走上前台。更为关键的,现在多数大企业都是上市企业,企业股东众多、持股分散,很多上市企业根本都没有一个单一控股股东,一些持股较多的机构持股者本身也是作为受托代理人存在的投资基金。这就意味着,对于大多数上市的大企业来说,在经过了层层委托的代理链条之后,股东已经虚置,而董事会、管理层、员工、客户、社区、政府却是实实在在的,从以股东为中心转移到兼顾所有利益相关者也就再自然不过了。

事实上,多层委托代理制下的股东虚置,还不足以构成企业从股东至上转向兼顾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充分条件。按照现代企业理论奠基人科斯的观点,企业本质上是为了解决外部成本过高而形成的一组契约关系。科斯的企业理论主要回答了企业为什么会生产以及企业的边界问题,却并没有回答企业到底是为谁而存在的问题。按照之前股东至上的理论,企业就是为了股东赚钱而存在的。对于小企业来说,这一答案似乎没什么争议。但对于大企业,却没有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