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对外经贸大学副校长赵忠秀:“一带一路”倡议不是对外援助,是全球化新阶段的载体(4)

2017-05-23 09:24:02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第一财经:现阶段,是否国企更容易抓住相应的商机?

赵忠秀:是,国企在参与大项目上有天然优势,资金和担保。基础设施项目方面,应该有优势,私营企业一般不具备,国家在项目清单上,央企和国企一定排在优先位置,中小企业要在市场上发现机会。

政治互信的大项目,过去是由私营企业和公司主导,项目有限。现在,政府主导的事情是国家公司。比如,国际能源公司和国家能源公司是不同的。跨国公司会随时盯着每季度收益,而国家公司评价机制会更多考虑战略意图。你要民营公司去做印尼高铁,就做不起来,技术转让、融资方面优惠安排,国企比私营企业来做要好地多,它超越了单个企业的能力,能够形成合力。

这里面,有一个风险对冲的问题。过去把政治风险放到非常高的层级上,通过这样的合作,可以锁定并降低它,把以前高风险,私营不会做的,现在变成可以做。这就要求政治互信这个前提,抓住了各国发展中的关切,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经济合作,当然结果得惠及民众,现在也强调“民心相通”,包括教育,医疗等多包容性议题。

第一财经:回顾过去的经历,你认为“一带一路”倡议这几年发展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现在是否拥有了更丰富的内涵?

赵忠秀:当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时候,就是一个方向性的愿景,并没有具体且快速的方案。从2013年习近平主席讲话,到2015年3月份三部委出台愿景与行动,中间隔了一年半。我相信里面有顶层设计和具体方案需要协调,需要进一步变成工作指南,尤其要与具体项目结合。当时有一个早期收获,圈定了一些具体项目。

到了去年的时候,“一带一路”是否能够形成具体的(成果),都是有一定困惑的。所以习主席在达沃斯讲话,邀请大家来“一带一路”论坛,实际上还带有一个考虑——进一步和这些对象国形成共识,希望大家能够接受。

世界的反应超出预想,从最早的60多个国家到现在更开放的地理概念:比如对非和对拉美的合作,都纳入一带一路框架下。

这不是未来几年的事情,是未来几十年的长远方向。“一带一路”的发展是和中国两个百年的目标有关联的。通过倡议实施,促进这样的环境,扩大市场范围,是生产力的重新配置,更加接近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