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对外经贸大学副校长赵忠秀:“一带一路”倡议不是对外援助,是全球化新阶段的载体

2017-05-23 09:24:02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随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落幕,中国同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合作协议,同30多个国家开展机制化产能合作。真金白银的投入则显示在中国将加大对“一带一路”建设的资金支持:向丝路基金新增资金1000亿元人民币,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人民币海外基金业务,规模预计约3000亿元人民币。

面对这个机遇,包括瑞士、英国等在内的多国老牌金融及保险机构都表现出了极大兴趣,并力求参与到未来的计划中来。

那么,如何看待这些倡议和协议的未来影响,又如何总结“一带一路”倡议从提出到不断发展的内涵,并展望未来的商机和风险?第一财经记者专访了对外经贸大学副校长赵忠秀。

赵忠秀向记者回顾了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相关议题中遭遇的诸多误解和反思。随着时局的进展,他认为,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是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最好的实现方式,这样使得人民币从单纯的贸易结算货币,变成现在的投融资货币。

第一财经:随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结束,未来相关项目的实施,是否能真正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赵忠秀: 经过几天的会议,“一带一路”汇集了更多的共识,形成了国际性的平台;中国提供了许多具体的资金支持,会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更要关注下一代科技对“一带一路”的支持及促进作用,构建新的国际发展模式。

通过“一带一路”是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最好方式,这样使得人民币从单纯的贸易结算货币,变成现在的投融资货币。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可以通过增发货币的方式,降低“一带一路”的成本。现在国内增发的货币都跑去房地产了,核心是因为国内权益的东西太少,导致资产价格暴涨。而这些增发的货币,若能够到过去认为有风险的投资洼地,将人民币这个水引流到这些地方,去建桥建路,形成权益,就能实实在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也是发展到今天,才发现这是一个有效的途径。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时,中国外汇储备一直在增加,甚至觉得是个负担。当时学界普遍认为,与其买美债,不如去海外投资实体经济,做点实在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