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专访巴曙松:全球“小周期共振”为中国“去杠杆”创造时间窗口(4)

2017-05-16 11:40:18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巴曙松:加强金融监管,首要的是三会在各自监管领域内完善监管制度和规则,填补监管漏洞,解决监管制度滞后、缺位等问题,构建严密有效的监管体系,提升监管效能。其次,应提升各监管部门内部的协同联动,避免各管一段,加强监管信息共享,实现对金融机构全流程的监管体系。

中国目前实施的是基于机构类型的分业金融监管体制,在混业经营、跨市场风险日益增多的背景下,其不足时有显现。特别是在市场剧烈波动、风险在不同市场外溢相互传递的极端环境下,基于机构的监管模式的缺陷表现更为明显。现有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似乎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2015年中国股市的大幅波动、以及近年来影子银行体系的快速膨胀所形成的风险积累、大资管扩张带来的风险相互传染明显等,都是很好的现实证明,这种体制的不足主要表现在缺乏有效约束力及外部监督机制,在实际运作中容易出现议而难决、决而不行、监管套利、监管真空等情况。

从全球范围来看,应对混业经营的趋势,主要有美国的多头监管、澳大利亚的双峰监管以及英国的超级监管模式可供借鉴参考。基于中国金融业发展的现状,可能更为合理现实的改进方向是,赋予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更多的“抓手”,在资产管理等跨市场的领域统一监管标准,防范监管讨论时,并且做实现有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特别是明确央行在系统性金融机构、交叉金融产品监管以及金融统计信息上的统筹作用,进而形成监管合力。

第一财经:当前的强监管、去杠杆,泡沫挤出效果明显,但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市场担忧。如何在金融去杠杆的同时,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维护金融稳定?如何平衡三者的关系?

巴曙松:三者的关系可以从金融和实体资产负债表的关联,以及在实体资产负债表内部腾挪上去理解。

金融去杠杆的目的是为了推动资金脱虚向实,抑制资产泡沫,引导金融资源更多服务实体经济。金融杠杆的去化必然要求实体杠杆率随之同步降低。

目前谈论比较多的金融“空转”,更多的是基于资管产品交易的某一个环节孤立来看,例如多层嵌套等问题。如果追踪这些交易背后的最终资金流向,大致可以估算,目前的社会融资总量规模实际是低估了资金进入实体的部分,被低估的这部分主要投向融资平台、地产和过剩产能行业等灰色地带,也就是游走在预算法和信贷投向指导之外的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