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专访巴曙松:全球“小周期共振”为中国“去杠杆”创造时间窗口

2017-05-16 11:40:18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编者按:高杠杆如瘤,去则痛,不去则危。在推进“去杠杆”等结构性改革的同时保持适度经济增长、维护金融稳定,并非易事。近期,债市和股市的波动,引发了各方对监管政策和宏观经济走向的讨论。如何把握金融去杠杆的力度和节奏?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基本面?如何看待金融去杠杆对短期经济增长的影响?如何实现一行三会金融监管的协同?第一财经记者就此专访多位首席经济学家,以期为读者厘清上述问题,并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近日股市、债市的波动,引发各方对经济基本面和监管新趋势的讨论。在复杂而联动的金融市场中,监管政策本身会成为影响市场的主要因素。如何在加强监管和维护金融稳定之间取得平衡,已经成为监管层和市场各方共同关注的问题。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巴曙松在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表示,当前全球“小周期共振”为中国挤泡沫和去杠杆创造了适宜的时间窗口,短期内外部积极因素使得中国可以将政策重心转向去杠杆及化解金融风险上。

在他看来,金融去杠杆的目的是为了推动资金脱虚向实,抑制资产泡沫,引导金融资源更多服务实体经济。金融杠杆的去化必然要求实体杠杆率随之同步降低。金融去杠杆的指向应是如何有效去化僵尸企业和政府隐形债务的杠杆。否则,仅仅强调金融去杠杆,利率水平的抬升和融资可得度下降的成本将会转嫁给民营和中小企业。

第一财经:“金融去杠杆”是当前监管政策的重要取向,央行加强宏观审慎政策、银监会对“三套利”、“四不当”专项检查、保监会整治险资运用风险、证监会对证券市场乱象加大打击,四个方面的政策叠加,市场对宏观金融存在一定担忧。一是担心货币政策稳健中性和监管政策叠加,对实体经济的融资收紧累及宏观经济;二是认为金融市场整体流动性偏紧,债市风险加大,小型流动性危机发生风险上升;三是忧虑银行理财和保险资金等投资于股票市场资金离开市场,引发股市下行。如何看待当前金融去杠杆的节奏、力度和可能的叠加影响?

巴曙松:首先,货币及监管“双紧”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将滞后显现。2017年一季度经济超预期表现以及后续地产投资保持高位、出口回暖为去杠杆提供了有利的时间窗口。由于中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二元分割特性,金融市场利率向信贷利率的传导具有明显的时滞,预计一季度信贷利率仅有小幅上行,二季度上升幅度会更为显著。从债券融资收缩来看,今年前4个月取消或推迟发行的债券规模达2633.8亿元。考虑到经济内生动能,当前的金融环境对实体经济的拖累预计到四季度会有所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