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搭脉“并购后遗症” A股公司9200亿商誉背后藏隐忧(4)

2017-04-28 09:57:29    上海证券报  参与评论()人

另外,该私募人士还指出,在收购方式及支付设计上也应有所创新。“例如在支付股权解禁方面,现在已有公司选择根据标的资产业绩表现,分批分笔解禁,从一开始就令交易对方与上市公司利益捆绑在一起,使各方对标的资产的判断更加理性。”

值得注意的是,监管层已经在源头上予以关注。证监会在2017年2月8日回复政协提案《关于加强对并购重组商誉有关审核及披露的监管的提案》时,已明确表示拟进一步强化对并购重组的监管。其中就包括加大审核力度,形成监管威慑;强化业绩补偿监管,引导市场估值回归;同时,在并购重组日常监管中加强信息披露监管,充分揭示风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严厉打击承诺失信行为。

在具体执行方面,监管层频频出手。翻阅近期的问询函件可见,不少并购重组事项被问及估值合理性等问题。部分已经完成收购的公司,交易所也在年报问询函中,要求公司对置入资产业绩预测、商誉减值风险等问题进行披露。

另外,在去年重组办法修订后,类借壳的重组被封堵,“炒壳”之风得以遏制。监管层对于跨界重组等潜在风险较大的收购也持谨慎态度,令更多公司将收购重点放在了产业链整合范围之内。

“除了监管加压,还需强化并购重组及商誉减值相关信息披露,即向市场尽可能披露并购整体流程,以及对商誉减值作出判断的理由及相关决策过程,令市场参与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能够观察并监督各个环节,从而更加理性地作出投资决策。”投行人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