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准备金政策的韩国经验与中国选择

2017-04-09 20:00:47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2016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适应货币供应方式新变化”。那么,我国的货币供应方式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在2014年前,外汇占款是我国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渠道。而自2014年以来,随着外汇占款规模的下降,央行并未随之相应下调过去被称为“圈住”国际资本流入“池子”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释放长期限流动性,而是更多地通过公开市场操作、MLF等短期操作方式调节基础货币的供应。

从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这种变化。央行外汇占款和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的增加、政府存款的减少,都能带来货币发行的增加。在2014年1月,央行外汇占款规模为26.9万亿元,占货币发行的比例约103%。而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的规模仅为2.1万亿元,占货币发行的比例约8%。到了2016年12月,央行外汇占款的规模下降至21.9万亿元,占货币发行的比例下降到79%。而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的规模提高到8.5万亿元,占货币发行的比例提高到30%。央行资产负债表数据显示,在2014年1月到2016年12月这段时间,央行外汇占款共计下降约5.0万亿元,而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的规模提高了6.4万亿元。

新兴经济体的历史经验表明,基础货币的供应方式内生于经济的发展阶段。在经济起飞期,新兴经济体的贸易顺差逐渐扩大、外汇储备不断积累。而外汇占款的积累使国内基础货币投放被动增加。为避免流动性过剩,央行不得不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回笼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