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深度丨工银瑞信900亿巨无霸基金缘何诞生(1)

2017-03-02 22:47:26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在监管层调控委外业务、公募基金放缓机构化扩张步伐的当下,拥有中国第一大银行工商银行股东背景的工银瑞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工银瑞信”)仍在这条赛道上继续冲刺,并引发了整个资产管理行业内人士的关注。

3月1日,工银瑞信发布公告称,工银瑞信丰淳半年定期开放债券基金(下称“工银瑞信丰淳定开债,代码004032”)成立,首募金额909.4023亿元,2月21日至23日短短三天产生1442万元的利息,基金成立伊始规模达到909.5465亿元。如此“巨无霸”基金,对应的投资者人数仅223户,且基金金额中还包括工银瑞信内部员工认购的3299.23元。若不出意外,它即是一只典型的委外定制基金,且极有可能是工商银行一家或者与其他金主“拼单”定制而成。

工银瑞信丰淳定开债巨量发行情况绝非监管“松绑”的信号,实际上仅是前期获批而未发的、数量极为有限的存量壳资源得到释放。此前,第一财经也曾发表《监管收紧下的公募委外出路:壳资源仍是重要承接平台》等多篇文章解读这一现象。

不过,工银瑞信900亿巨无霸问世在业内看来,足以彰显基金公司成长过程中股东的重要性。接受第一财经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称,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未来基金行业格局将进一步分化。北京一家非银行系且排名靠前的基金公司市场部负责人称,中短期来看,即便政策调控的预期,但强者恒强,有强大股东资源的基金公司的机构化业务还将继续扩张;但在资管行业统一监管不断深入的将来,基金行业的发展迟早会回到业绩本源而非规模扩张的初衷上。

壳资源稀缺

自去年四季度以来,业内关于监管以窗口指导形式调节新基金发行节奏及限制纯债、混合类定制基金发行的传言,在过去一段时间得到了印证。这使得现存的已获批而未发行的、低费率且基金契约符合机构偏好的产品“奇货可居”。

据Wind资讯统计,自去年12月至今年2月份的三个月里,128只上报的公募基金产品获得证监会审核通过,获批节奏分别为12月79只、1月40只、2月9只。另一方面,证监会接收基金公司新基金申报材料的次数也在递减,相同时间内,分别接收申报材料84次、49次、12次。

上海一家基金公司总经理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对监管态度的转变并不意外。他称,自刘士余上任证监会主席之后,监管力度就不曾弱化过。在委外业务的调控上,监管的初衷是让这些资产管理公司业务的重心逐渐回归到业绩的本源上而非盲目扩张规模。“只不过,这项事业任重道远。”

眼下,从基金公司经营层面来讲,委外业务仍是一门不错的生意,各家基金公司仍愿意在监管应许的范围内有所“作为”。在委外新基金供应近乎断货的背景下,各家基金公司手里或多或多积累了一些已经获批的存量壳资源成了承接委外业务的首选载体。

这一次,壳资源的稀缺性在工银瑞信丰淳定开债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工银瑞信丰淳定开债,其证监会的申请材料接收日为2016年9月21日,通过审查的决定日为2016年11月23日。历经3个多月的等待后一经发行便“一鸣惊人”:首募规模超过900亿,成为有史以来首发规模最大的基金产品。此前华南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内部人士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曾表示:“在新基金发行困难之后,存量的壳资源价值大幅提升,在接受委外业务时,单独一单2、3亿的,就不愿意接了。起点都要10亿或者以上,即便首募可能是2亿,但成立之后机构资金会陆续打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