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从华西村到华西股份 天下第一村激荡半世纪的“不等”生意经

2018-07-10 09:31:27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1969年的第一天,是从一个星期三开始的。后来的人们对这一年最深刻的记忆是美国宇航员登陆月球。对华西村的村民们来讲,同一年小五金厂的成立,才是让全村人念念不忘的大事。

小五金厂是穷则思变的产物。1961年,华西村建村,占地0.96平方公里,全村667个村民,每人每天只有半斤口粮。村里800多亩耕地,被水洼河沟分割成1300多块,旱涝无收。

肚里无粮,可日子还要过下去,只能思变。

“不等!无论是老书记时期还是现在,我们都坚持不等。” 华西村今天的掌门人吴协恩告诉《证券日报》记者。不等的结果是历经半世纪的发展之后,华西村从最初集体资产累计1764元、欠债2万元,到如今华西集团控股283家子公司。2017年,华西再次实现“双增”——可用资金比上一年增长6.99%,缴税比上一年增长2.71%。

华西村从一个小村庄发展成为一个大型企业集团,吴协恩认为,靠的就是“不等”这两个字所蕴含的主动求变思维,“华西村从建村到现在已有57年,所谓的不等,就是说华西一贯按照中央的精神,结合华西的实际情况求变。”

  思变:不能等靠要

江阴市地处江苏省南部,素来都是交通要道,但是,在53年之前,地处江阴市的华西村,却是一点“地利”的红利都没有享受到:耕地小而散,全村人累死累活一年,还是填不饱肚子。

华西村第一位带头人——村党支部书记吴仁宝带着村民走上了农副工商综合发展道路。1969年,华西村创办了村里第一个工厂——小五金厂,十年中小厂实现了300多万元的产值,为华西村1961年至1978年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随后的十几年,华西村的农村工业化之路越走越远。除五金加工厂外,华西村还办了农具厂、编织厂等七八个小厂,直接向工业化走去。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