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王与石:他如何被置于中国企业家的神坛之上(3)

2017-07-05 14:05:45      参与评论()人

他们认为,人的一生时光都应用来为上帝的荣耀服务,浪费时间是万恶之源;劳动分工和专业化是神的意志,这样会促使人们将分散的精力集中起来进行精工细作,社会总财富也会增加。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家。在“拼命赚钱,拼命省钱”这方面,他们做得很出色,但是在“拼命捐钱”这方面,似乎做得不多。

这其实反映出,我们企业家的财富观停留在财富本身,目的仅仅是“拥有财富”、“实现自我”。这又进一步反映出,我们企业家缺乏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叩问、自省。面对这个问题时,中国的企业家很难作答:“我们生活、工作、奋斗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当人离开这个世界时,生命的意义何在?”

最后这一部分叩问与自省,就是他最纠结的部分。

为了化解这种纠结,他从创业之初,就一心践行西方商业理念,试图贯通中西商业哲学。

他曾给盐野七生的《罗马人的故事》做序,此书的核心命题是:罗马人智力不如希腊人,体力不如高卢人,经商的本事不如迦太基人,为什么却能一一打败这些部族,而且在战后还能与这些部族有秩序地和睦共处?为什么只有罗马人能成就如此大业?为什么只有罗马人能够建立并长期维持一个巨大的文明圈?

盐野七生的答案是:罗马帝国宛如一个强大的跨国企业,《罗马法》就好比这个企业的内部规章。这个企业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企业文化、思维惯性、话语系统、人力资源储备,甚至还有自己的保安系统。制度、人才、资源配置等等,这都是罗马得以长盛不衰的原因。

而在这套规章背后,是罗马宽容开放,兼收并蓄的核心价值观。

这也是王石想在现代中国企业实践中验证的答案,他经过了大量的试错与摸索。1980年代,他曾经为万科内部的讲血缘、地缘,喜欢拉帮结派而头疼。1999年,他辞去公司总经理,想要消除东方式的权威。

当时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很多东西很失望,认为中国公司要有出路,必须与传统文化决裂,拥抱西方文明,后来又意识到,中国传统商业文化中也有好东西,与民国企业家相比,自己这一代企业家很多方面不如他们,只是如今割裂了。万科在管理上一直学西方,可在东西方融合上做得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