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王与石:他如何被置于中国企业家的神坛之上

2017-07-05 14:05:45      参与评论()人

王与石:他如何被置于中国企业家的神坛之上

所有走上神坛的企业家,都等于将自己置于箭靶中央。那些为偶像欢呼的人,同样会在偶像被万箭穿心那一刻欢呼。

王石是个小毛病挺多的人。

他脾气有点臭,孤芳自赏,进过几个圈子,都若即若离,瞧得上的人少,看不起的人多。话不投机,立刻就给人脸色。

他嘴巴有点欠,口无遮拦,从当年汶川地震时“捐款门”事件,到后来“地产拐点论”,再到最近落幕的“宝万之争”,每次他放完“炮”,后面一群人给他收拾残局,其中也包括郁亮。

除了会做红烧肉,他未必是好丈夫、好情人。

即使回到他的本行--地产,在战略决策上,他也不算高瞻远瞩,犯过很幼稚的错误,只是如宁高宁评价:幸存者的幸运在于他们在错误还没有把他们毁灭的时候就醒悟了。

可跳到三十年后,再回头书写中国企业史,关于王石和万科,都需要用浓墨重彩。他占了一个“最”字:中国最具人文精神的企业家。

互联网时代崛起的创业者,大多难以理解王石一代为何在生意和生活上如此沉重,反复叩问“我是谁”,不是太矫情吗?

他们所不能体悟的是,改革开放之后第一代企业家,都曾陷入过“身份的焦虑”。彼时“企业家”概念并不明确,通常是三种角色混合体:资产阶级的价值追求,国有或集体资产代理人的岗位,带领无产阶级实现社会理想。这种焦虑甚至延续至今。

王石是最先找到“我”的企业家之一。

名字是人生的第一份礼物,王石的名字,就是他的人格标签。

“王”不是“胜者为王”、“称王称霸”,而是他的英雄主义情结,这是他感性一面。

早年王石以时常雷霆震怒著称,下属和他汇报工作往往两股战栗。与王石同代的企业家都有杀伐决断的魄力,而王石不仅脾气大,还需要舞台灯光。

这种英雄主义情结,并非公司内外一呼百应的大哥既视感。王石其实很重视“慎独”,可即使一个人独处,他也要寻找心中的英雄坐标系。

以登顶珠峰而论,他登得很壮烈,下山之后瘦了至少十斤。他“不服气”:自己第一次登顶52岁,虽然中国人登顶最大的46岁,可那年国际最高纪录是61岁,这个记录很快让71岁的日本老头三浦雄一郎打破了。王石就想,靠,我至少78岁了还要再登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