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王与石:他如何被置于中国企业家的神坛之上(2)

2017-07-05 14:05:45      参与评论()人

相较于他,郁亮登珠峰就没这么多戏剧性色彩。他给自己的要求是“不受伤、不减重、不晒黑”,还真做到了。登顶瞬间,郁亮有点小激动,热泪盈眶,但一想眼泪流下来马上会冻住,或许会黏掉一层皮,还是忍住了。

王石大概是企业家中唯一不讳言爱名的人,他最早开博客,最早出自传,还一连出了几本,他很注重自主表达,但也不拒绝那些光彩夺目的称颂。他是第一批被“封神”的企业家,这也让他在之后的祛魅中付出了代价。

所有走上神坛的企业家,都等于将自己置于箭靶中央。那些为偶像欢呼的人,同样会在偶像被万箭穿心那一刻欢呼。王石自2008年之后逐渐对此有彻骨理解,一系列事件让他声誉一路走低,2012年婚变曝光之后,他在微博中回应:“反叛的时代不需要偶像,一个切.格瓦拉已经够了。”

他不仅看重名,更看重誉,骨子里自尊心极强,其一生重要的战斗,从早年“君万之争”到后来“宝万之争”,表面看起来是万科控制权之战,于他个人而言,都是尊严之战。由此可以理解,在这种颇需要手腕权谋的对抗中,他偶尔会言语失控,授人以柄。

王石所最不能忍受的,并非对私人生活的攻击,而是将他视为贪图私利的人格低劣之辈,这会瞬间唤醒他刚烈一面,淹没他富有谋略的一面。

1986年,他创业刚三年,有人举报他贪污20万港币。与纪检部门谈话时他差点摔了杯子,让他最感受伤的并非诬告,而是20万这个数额:居然有人以为他王石会为了这点钱出卖自己的人格。

“石”,不是他的硬气--他当然很硬,而是他所欣赏的秩序、制度与价值观,这是他理性的一面。

王石对清教徒精神心有戚戚焉。2008年10月,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先生逝世后,他突然意识到,在儒家传统文化下生长的近现代企业家,有一个重要特质与西方清教徒暗合,那就是“节制”。

这种“节制”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崇尚简朴之风,不耽于享乐,热爱工作,专注工作。其实,这与王石的习性并不完全相符,他更看重清教徒精神的另一个重要特质“理性”。

他在《企业家应有的清教徒精神》中写道:

清教徒视世俗的职业为天职:殚精竭虑、持久不懈、有条不紊地劳动。这种伦理观,造就了资本主义企业家的独特人格:拥有钢铁般的意志、严肃刻板、讲求实效、严于律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