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暂停发放 申请企业紧急升级技术应对(3)

2017-06-19 09:25:56      参与评论()人

地方政府热情高涨推助押宝的后果是,刚起步的新能源汽车就已经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

有关统计显示,拿到资质的15家新能源车企产能共约为117万辆。而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统计显示,拥有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传统车企已经超过了200家,总体产能规划已经超过500万辆。如果乐观估计,我国2020年所有新能源汽车的预计销量为200万辆。

在去年2016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上,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协调司处长吴卫在主题演讲中便提及,产能过剩的老话题在新阶段有新的表现,要防范新能源汽车领域、新的低水平的盲目发展。

准入门槛将提升?

在已经拿到新能源乘用车生产资质的15家企业中,既有以前业界公认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发展多年的企业,也有一些业内人士私下议论“不知道从哪冒出来的”陌生面孔。这些新面孔的技术水平与实力如何,是否真的达到27号令的标准,一直是业内关心的问题。在上述要求匿名的电动车专家看来:“好的企业进来了,有些不怎么样的企业也进来了。有些申请企业,连样车都是委托别人制造的。”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产业研究院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工信部已经发现有的厂家(已核准企业)产品有问题,可能需要重新评估。从审批流程上看,通过国家发改委的审批,拿到新能源乘用车的生产资质,并非一劳永逸。闯过这一关后,还需要经过工信部的产品准入考核,即满足《乘用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和《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中的条件,列入《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才能正式销售。而且,新能源车企的生产资质有效期为3年。

从背景上看,拿到资质的15家企业中,有8家都有传统整车企业背景,零部件厂商3家,低速电动车转型企业、车辆设计、能源供应商各1家。互联网背景的企业无一入局。这和当初开放资质时所期望的放几条鲶鱼进来,让社会资本和有互联网基因的科技企业带来新活力的初衷大相径庭。“15家企业,普遍存在竞争力不强的问题,恐怕没有哪一家能对传统车企造成冲击,更别说威胁。”上海交通大学汽车工程研究院副院长殷承良认为。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原副秘书长李万里也表示:“放开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就是希望催生鲶鱼效应,促进市场发展。但是,目前并没有看到预期的效果,有必要对审批条件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