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缺配套少资本 污水厂成“晒太阳”工程(3)

2017-05-04 09:07:47    经济参考报  参与评论()人

记者在重庆、江苏、上海等地采访时也发现,老城区管网“病害”多,污水跑冒滴漏等现象非常普遍。重庆市建委城建处副处长古霞说,老城区管网配套原本就欠账多,再加上过去20年城市高速发展,一大批老旧房屋被推倒重建成摩天大楼,重庆主城区人口也增长到近千万,但地下污水管网却没有新增多少,老旧管网长期高压运行。

基层干部反映,随着近年来各地管网改造向社区、企业等二、三级管网推进,改造难度呈几何级增长,尤其是老旧社区成了“啃不动”的硬骨头。

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市政建设规划所所长林三忠告诉记者,老旧小区多是散居楼栋,没有小区物业,更没有维修基金,又不可能组织群众自筹资金改造管网,这加剧了地方财政负担,甚至超出了许多中西部城市可以承受的范围。

此外,管网改造引发的社会治理难题也是许多老城区不可承受之重。老旧城区大多人口密集、道路交通拥堵,管网改造引起的道路开挖,对生产生活会带来很大影响。

“十三五”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要实现“提质增效”,需要继续加大对污水管网新建、改造的投入力度,并更多向中西部中小城市和乡镇倾斜。成都市水务局排水处处长闫宝利说,管网建设点多面长,除了工程造价本身外,还涉及大量动迁工作,这些都需要地方政府层层配套,而西部地区越到基层配套能力越弱,希望国家的新增投入资金能更多向中小城市和乡镇倾斜。

在进一步加大管网建设资金投入的同时,还应加大政府协调统筹力度,破解管网建设中的机制性难题。张军说,市政基础设施先行是城市建设基本原则,但由于缺乏有力的协调机制,实际操作中往往是先盖楼后通管网。各地应该由政府主导,建立起规划、国土、城建、交通、市政等多部门参与的协调议事机制,将给排水、天然气、电信光缆、电力设施等都统筹起来。

成都市水务局水域处处长郭浩说,目前各地有关污水处理等公共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和维护管理部门几乎都是分开的,造成“九龙治水”不相协调,且责任无法落实的问题,应加快城管体制改革,试点规、建、管相统一的模式。

社会资本“有门难进”

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投入,主体责任在地方。近年来,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地方财力普遍吃紧。随着各地积极探索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等融资模式,社会资本“加速快跑”进入污水处理领域,但社会资本想要真正“跨进门”,也面临着一些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