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说了也不敢写”?起底中国医保用药调整的游戏规则(4)

2017-05-02 09:42:21    一条财经  参与评论()人

通过对2017年新版目录的分析可以看出,调整的内容与这”9大共识“基本一致。陈金甫在介绍组织咨询专家评审工作也提到,“从中华医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等行业学协会的推荐4200余名专家中产生了包括6名院士在内共381名咨询专家”。由此可以看出,医保目录调整工作是“意见在前,组织专家在后”,而且意见和专家来源一致。所以,医保目录调整工作高效率地进行也不足为怪。

另外,可以肯定的是,真正信息灵通且做了前期沟通的企业并非大多数,因为“基本确定”并不是最后确定。据知情人士透露,整个评选会持续5-6轮,前期会通过3-4轮讨论,确定最大范围,后面2-3轮讨论确定具体的品种。由此大致可以判定,征求意见稿应该是在3-4轮讨论之后才对外发布的。对于意见稿的内容,网上有网友总结了一首打油诗:“新药基药大原则,调入药品专项多,谈判目录有归宿,出入名单多关注,专家构成需掌握,医保同仁辛苦了。

评审流程难以排除企业干扰

据南方周末记者调查,从表面上看,由于存在利益冲突,国内企业对于直接参与权的追求并不迫切。因为不少专家是高校科研人员,企业通过课题资助、会议资助等方式对接到评审专家组。

虽然征求意见稿明确要求排除企业和行政的干扰因素,但是专家成员本身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密切,企业只要想方设法找到专家名单就够了,根本不需要直接出面参与。

一位匿名专家透露,“医保目录调整过去整个就是利益集团大血拼,企业最关心的是规则制定,咨询专家关系到规则制定,评审标准出来以后结果基本上就出来了。” 南方周末记者直言,就目前的方案制定流程来说,对专家的约束机制不够,评审专家组和企业存在大量的关联交易。

针对上述问题,陈金甫曾在闭门会议上提醒在座企业不要试图进行“政府公关”,所有通过政府公关的,在他那都会被列入黑名单。对此,南方周末的记者联系了数位可能参与的专家,都因签署了保密协议而闭口不谈。

医保目录调整工作的相关部门高效率运转了半年之久,于2017年2月21日对外发布,完成了两会献礼。虽然目录出台的评审流程、标准和规则还不完善,但从目录调整的原则上来看,把补缺、选优放在第一位,覆盖了群众疾病治疗必须的药品,选择了疗效明显、性价比高、群众承受得起的药品,直接减轻了群众负担,而且有助于较好缓解因病致贫难题,有媒体称赞为“充分体现了全国医保人在十九大召开前的历史担当和政治担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