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北大国发院副院长黄益平:中国金融监管可以考虑“双峰”模式(2)

2018-02-27 09:26:35    澎湃新闻  参与评论()人

以下为黄益平演讲摘编:

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对于防范金融风险问题的一些看法。

过去两三年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在不同的部门都发生了一些问题,包括像股市、债券、理财产品、房地产市场、银行不良率、汇率调整、数字金融等等。我总体的感觉是,有金融风险并不奇怪,但是值得关注的是,在过去我们看到金融风险在不同的领域之间游走。这样的话,可能就会引发我们的思考,就是现在的金融风险已经不是一个局部的单个领域的问题,可能有系统性的根源。

我们看中国过去40年改革的经验,应该说我们在主要新兴市场国家当中,是少数几个没有发生过严重危机的国家之一。现在看,似乎我们这个风险变得比较严重,首先就是看我们过去40年金融保持这么稳定,大概是这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持续高增长,高增长的好处就是在发展中化解问题;二是我们有政府的隐性担保,隐性担保的好处就是把一些问题掩盖起来,或者是可以有时间来逐步消化。

目前来看,这些因素可能在发生改变,我觉得可能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因素,使得我们今天似乎形成了系统性风险的现象。

第一,过去政府在进行隐性担保,但现在变得越来越难。

我们看过去40年的金融改革,我们曾经做过一个简单的概括,似乎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在量上做得很好,我们的金融机构种类很多,数量很大,我们的资产规模也做得非常大。但是从质的方面来看,我们的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灵活度空间还是比较有限的。在这上面我用了一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学者做的一个关于金融抑制的指数,也就是政府对金融体系干预的程度。可以看到,这个数据比较老一些,到2005年,因为这个数据后来也没有再更新。但是可以看到,很长时期以来,在91个有数据的国家当中,中国金融抑制的程度大概是排在第四位。所以说我们对金融干预的程度一直比较高,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其实是支持我们的金融稳定,当然很多有效率损失的问题,但是这个现象现在在改变,因为持续的隐性担保,最后会引发很多问题,比如说道德风险等等。第一个因素现在开始发生改变,包括我们现在搞利率市场化,释放金融风险,其实就是隐性担保很难像过去那样持续。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