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警惕动力电池“报废潮”引发“二次污染”,三大瓶颈亟待破解

2017-09-26 09:48:00      参与评论()人

“我国钴资源比较贫乏,钴的生产量不到几千吨,但使用量却达到几万吨,所以基本依靠从非洲的民主刚果等国家进口,但这些国家政治局势不太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很快,钴一直供不应求。”徐盛明说。

业内人士认为,我国虽然没有钴资源,但是每年进口了大量钴矿,国内有较大的储藏量可以使用,而且国内钴的整体保有量的70%集中在电池生产领域。如果能把这些钴资源循环利用好,就能大大减少对国外进口的依赖,有利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

“锂、镍、钴在矿石中的含量品位非常低,像红土镍中的镍只有0.5%;氧化钴矿中的钴只有0.2%的含量;卤水中的锂只有0.02%;而废旧三元动力电池中的含镍+钴+锰总量达20%,废旧锂电池中含有3%的锂,废旧镍氢动力电池中含有镍钴总量40%,稀土6%左右,废旧电池中的有价金属品位是原矿的40-100倍。”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教授戴曦说。

“动力锂离子电池的一般使用寿命约为8年,但车用动力锂电池的容量衰减至80%以下时就会被废弃,实际使用时间约为3-6年。在对这些废弃的车用动力锂电池进行材料或能量的回收前,还可以把它们用于电网储能或作为低等级的动力源,建立电池梯级的二次利用体系,充分发挥动力锂电池的社会经济效益。”徐盛明说。

三大瓶颈亟待破解

尽管废旧动力电池循环利用的重要性在业界已达成共识,但其循环利用市场尚处于萌芽阶段,无论是政策法规、工艺技术还是回收体系,都亟待进一步加强研究和规范。

首先,政策法规支撑力和约束力不够。业内人士表示,我国已制定《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废电池污染防治技术政策》,2016年国家发改委牵头制定了《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技术政策》,2017年国标委发布了国家标准《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拆解技术规范》。这些政策和技术标准全部为引导性或推荐性指导文件,对于经营规范的骨干企业有参考指导作用,但对于不法贸易商来说并没有任何约束作用。

其次,回收处理技术滞后。废旧动力锂电池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包括放电、拆解、破碎、分选、除杂、元素合成等几十个复杂步骤,涉及物理、化学、材料、工程等多个交叉学科,技术复杂冗长。目前,全球范围内包括德国、美国、日本等多个发达国家都在积极支持和推动该领域国家共性关键技术工程化研究开发。而我国在动力电池回收处理技术工艺方面相对国际同行有些滞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