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PPP市场的火热与理性(3)

2017-06-26 09:46:19    上海证券报  参与评论()人

“动真格了。”有行业人士在朋友圈这样写道。

就在50号文下发后不久,地方行动迅速。江苏省财政厅5月31日联合多个部门下发“特急文件”,并附加提出了省级层面的“补充意见”,要求各地高度重视、一并贯彻落实;对整改不到位的,要问责。

更大的监管举措还在后头。6月2日,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坚决制止地方以政府购买服务名义违法违规融资的通知》(下称“87号文”),详细列举了政府购买服务的负面清单,并首次将非金融机构的融资列入禁止范围;6月19日,财政部等三部委发文对PPP资产证券化作出规范。

监管加强的信号袭来,市场反响强烈。

某PPP咨询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50号文和87号文发布后,他们接到很多地方特别是财政局的电话,让他们过去帮助整改。其中一位财政局官员在看到整改方案之后,甚至表示“终于可以安心睡觉了”。

“种种举措的出台释放了一个信号,那就是规范、监管已经成为目前PPP工作的主线。”发改委和财政部PPP双库专家薛起堂预计,今后相关措施还会趋严,毕竟规范才能可持续。

建立一个统一的大市场

经过几年的探索,目前PPP已经成为地方政府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重要抓手。建立一个统一、规范、透明的大市场是PPP未来发展的方向,但目前仍有一些制约PPP市场化进程的问题亟待解决。

多位PPP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尽管民企获得不少政策支持,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遇到不少困难。比如,目前很多地方倾向于把PPP项目打包做大,往往只有央企、国企才有实力来做,这实际上是把很多民企排除在外。

同时,有些PPP项目一味追求大体量、大投资,把很多不太合适的项目放在一起,无疑增加了后续履约、监管等方面的难度。

除了民企参与PPP领域不充分的问题外,记者发现,在当前PPP项目实际操作中,一些项目也往往忽略经营性特征,不但不考虑参与企业的运营情况和盈利模式,而且还把一些项目生搬硬凑在一起。

“比如某地要建一个公益性体育馆,为了吸引社会资本又设计了一个盈利的酒店项目,实际上二者根本就不搭。这种重建设、轻运营的行为没有考虑到项目的效率,从而达不到物有所值的目的。”某位PPP业内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