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以史为鉴:过剩产能完全出清需要多久?

2017-05-25 11:49:20    新浪综合  参与评论()人

【天风宏观】以史为鉴:过剩产能完全出清需要多久?

原创 2017-05-25 天风宏观团队 雪涛宏观笔记

日本钢铁业和美国化工业的集中度从提升到稳定经历了近20年。在行业集中度提升的过程中出现两个现象:行业的资本支出下降,企业对R&D支出的意愿超过资本支出的意愿。

借鉴美国化工业的转型经历,在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从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转型的过程中,产能利用率反弹可能不是产能扩张的标志,中国经济开启产能新周期可能要等的更久。

我们春节后在各地调研中游行业后发现一个普遍现象:大企业经历了行业集中度提升和资产负债表修复之后,产能利用率上升但是资本支出意愿下降,这和2010-11年的大规模扩产能形成反差。

我们接着分析了中游行业的A股上市公司2011-2016年的财报数据后发现:行业集中度提升之后,企业的资本支出增速下降可能是周期行业的共同归宿。

但是,关于中国的周期行业特别是产能过剩行业的未来,我们仍有很多未知:

-过剩产能的市场化出清、行业集中度从提升到稳定的过程需要多久?

-成为剩者为王的行业在资本支出和研发支出上有什么特征?

-产能利用率提升是产能周期开启的标志吗?

站在宏观的角度上,产能过剩行业正在经历的出清是中国经济转型的缩影。虽然过程有起伏,但整体上中国经济正在从重资本、重投资、政府导向的旧模式向重技术、重消费、市场导向的新模式转型。

研究中国经济转型中的周期行业和他们的未来,我们自然想起了30多年前经历过类似工业转型的美国和日本。了解美日过剩产能出清的历史,可以帮助我们对中国周期行业的未来做出大方向上的判断。

上世纪80年代之后,内外困境迫使日本钢铁业和美国化工业经历了漫长的产能出清。在此期间,虽然并购重组加速了行业出清,但行业的集中度从提升到稳定前后经历了近20年。

在美国化工业的产能出清过程中,产能利用率回升并不是产能新周期开启的标志,实际上两者前后差了5年。而日本钢铁业数据表明在淘汰产能剩者为王的过程中,企业对用于技术升级的研发支出的重视,超过了用于新设备厂房的资本支出。

一、日本1980年代钢铁去产能

日本钢铁行业的兴衰与经济增长相伴而生,伴随神武景气、岩户景气、伊奘诺景气的连续三次“合理化运动”,日本钢铁业在短短三十年间就站上了世界巅峰。然而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日元实际有效汇率短短7年间就从1971年的59快速升值到1978年的110。1973年,日本GDP增速(不变价)从10%高位回落,1974年GDP就成了负增长。

连续的内外部冲击沉重打击了钢铁业的需求,钢铁行业面临着战后以来最严重的产能过剩。以产量为标准,日本钢铁行业的巅峰出现在1973年,粗钢产量达到1.2亿吨,占世界比重达到17%,此后日本钢铁产量开始出现下滑。

图1:日本钢铁产量在1973年达到顶峰之后下滑

资料来源:WIND,天风证券研究所

为应对产能过剩的状况,日本政府适时地推行“减量经营”政策,这是制造业从战后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高附加值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转折点。对于钢铁等原材料工业,除了生产合理化外,政府通过行政指导及各种限制措施来削减其生产能力,比如企业关停、破产、兼并、裁员等。日本钢铁工业从业人数和企业个数相继在1970年、1975年之后出现了大幅下滑。

图2:日本70年代中后期钢铁企业、就业人数均下降

资料来源:日本统计局, 天风证券研究所

图3:日本粗钢产能在80年后下降,但产能利用率在83年后回升

资料来源:日本统计局,天风证券研究所

1975年后日本钢铁工业企业个数大幅下降,但钢铁行业的集中度(CR4)并没有出现提升,相反出现较为明显的下降。可见在产能过剩的初期,行业主要面临的还是去产能的压力,此时大型钢企面临的转型压力更大,直接表现为产量的大幅下滑,日本前四大钢铁公司产量由1973年的8420万吨锐减至1983年的5900万吨,降幅为29.9%,而同期日本粗钢产量的降幅只有16.6%。1975年-1990年,日本大型钢企去产能的幅度远超过小企业,因此行业集中度在这一时期不升反降。

图4:1972-2008日本粗钢产量及CR4变化情况

1234...全文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