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论文造假生意依旧 中国亟需打造自己的SCI(5)

2017-05-11 09:31:02    搜狐媒体平台  参与评论()人

上述临床医生表示,“这些中介很多都是生物医药公司,写论文的都是医学类博士,他们捎带着就干的生意。政府有关部门根本无法去查,也没有部门去管理这个。”

所谓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是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出品的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中的一项数据。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该报告年份(JCR year)中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这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影响因子现已成为国际上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它不仅是一种测度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而且也是测度期刊的学术水平,乃至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

“国内一窝蜂发SCI的文章,很多论文从设立课题就走向造假,让中介介入写标书帮助申请课题,做实验,写论文。拿到课题后,经费中按比例给中介。最可怕的是,这些中介为了省钱,根本不做实验,直接拿别人的数据用在论文中。对于那些不懂英文,自己做了实验,写成论文,让他们帮翻译和润色来讲,这个造假方式最彻底。”上述临床医生表示。

在他看来,国外杂志一般比较严谨,他们要求作者找审稿人,越是熟悉的审稿人,把关越严,因为一旦出现问题,审稿人会觉得是一种对自己的侮辱。但是这在中国,却成为了一个空子。

“自己找审稿人,留自己的邮箱,杂志抽查时,会把相关的问题发给审稿人。而在中国,收到这种问题邮件的却是作者本人。这些都不算什么,只不过是程序上的问题,重要的是论文数据造假,很多人自己在编数据、抄数据。”一位业内人士告诉1℃记者。

能够让这些假论文畅通无阻,也与当前的职称评审流程有关。

“医院、卫生部门没有职称评审的决定权,这些论文、课题资料申报等资料都只是从医院、卫生行政部门走一下流程,最后评审权在人事部门,他们对医生的临床实力根本不了解,只看这些资料。而评审过程,也存在评审专家是否是熟人的因素。”上述卫生系统官员表示。

这条因为职称诱惑带来的造假之路,或将改变。日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了新的方向,从健全评审体系、优化评审条件、完善评审标准和建立长效机制等方面完善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聘工作,不再将论文、职称外语等作为申报的“硬杠杠”。职称外语成绩可不作为申报条件,对论文、科研不做硬性规定,可作为评审的参考条件,引导医生回归临床。

关键词:造假斯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