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数字经济 > 正文

中关村“下海”的先驱们(2)

中关村“下海”的先驱们(2)
2019-06-25 12:18:20 锐见严选

上世纪90年代的中关村大街小巷,有一个名字几乎无人不知,他是中国第一代程序员鲍岳桥。当时最知名的UCDOS汉字系统,只要一开机就能看到“鲍岳桥研发”这行字。当计算机刚开始在企业和家庭中普及,软件研发成为最热门的职业时,鲍岳桥选择了辞职“下海”。1993年,他扔掉“铁饭碗”,从杭州进京到中关村加入希望电脑公司。此后26年,起起伏伏的创业路,让鲍岳桥成为改革大潮的见证者。

那一代的程序员天生有个使命——汉化软件。舶来品计算机初入中国,满屏英文字母无法推广应用。他研发出UCDOS汉字系统,让中国人可以更简单地操作计算机,并迅速占据了此类软件95%的市场份额。此前,鲍岳桥已经尝过开发软件的甜头——花一个礼拜研发出来的软件可以卖到几万元,而当时他的月工资只有60多元。但行业火爆的背后,是残酷的竞争压力。“与其说是技术更新,不如说是技术淘汰。”很快,鲍岳桥就感受到技术革新的压力——伴随着Windows系统的推出,曾叱咤风云的DOS系统迅速退出历史舞台,信息技术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形象生动的描述是:这个时代不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而是快鱼吃慢鱼。

中关村“下海”的先驱们

王永民:“王码五笔字型”发明者

中国学者为实现汉字信息化付出不懈努力,中国科学院院士支秉彝发明了我国第一个用26个英文字母键“形音结合”地为汉字编取代码的技术方案,北京大学教授王竹溪选取了56个新部首,把成千上万个汉字“拆解”成“新部首”的序列……推动汉字信息化的“王码五笔字型”发明者王永民成为代表。

1989年,王永民辞职“下海”,在中关村投资创办了“王码公司”。大家试想一下,当年如果没有中关村的科学家们闯入“老外”为自己设计的键盘,没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五笔字型输入法”,那么,我们汉字存在着被信息社会淘汰出局的可能性。“五笔字型输入法”发明至今38年,没有被新的输入方法颠覆足以证明,它的科学性和生命力。“五笔”对于多平台覆盖手机不仅是趋势而且只争朝夕,移动通信综合终端的屏幕会越来越大,使用全键盘“五笔”对比西方以英语为主输入方法,优势明显且不影响输入的体验。其实,学习难度系数并不大,而且商业输入应用领域,五笔价值颇高。

中关村“下海”的先驱们

王选:“当代毕昇”

王选是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北大方正集团公司技术委员会主任,被誉为“当代毕昇”“中国汉字激光照排之父”。他是有企业家头脑的科学家,也是一个探索型企业家。从1975到1993年的18年间,他一直每周工作65小时。到1997年,王选已经60岁,还一周工作40多小时。

釆访过他的记者刘韧这样描述:在IT界,直到今天,还没有任何人的研发成就,能和王选的激光照排技术相比。不仅不能相提并论,甚至都不在一个量级上。王选之后,不会再有王选。

从科学到技术再到企业,王选用方正完成了他的“科学商业化方程式尝试”。历史不会忘记,激光照排技术完全是中国人的知识产权,让我们告别了铅与火的时代,迎来了光与电的时代。

中关村“下海”的先驱们

张树新:“中国互联网第一人”

关键词: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