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数字经济 > 正文

中关村“下海”的先驱们

中关村“下海”的先驱们
2019-06-25 12:18:20 锐见严选

中关村“下海”的先驱们 梦想托起科技兴国的太阳

以中国速度领跑全球,中关村原创自主研发公司是怎样炼成的?聆听中关村先驱者的故事……

文/司马

毋庸置疑,中关村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40年来,中关村从京郊一个小村,成长为享誉全球、影响世界的自主创新示范区。目前,有超过2万家高科技企业在中关村蓬勃发展,其中高新企业1.3万家,上市公司320多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618家,独角兽企业近70家,创造着数以万亿计的年产值。

截至目前,中关村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8万件,累计主导创制发布标准7858项,其中国际标准330项。仅2017年,中关村企业就有51项(通用项目)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36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中关村从“电子一条街”到“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从第一个国家级高新区到全国第一个自主创新示范区,紧跟技术革命浪潮,突破体制机制束缚,走出了一条敢为人先、永不言败的发展之路。

回首来路,2004年被称为中关村的“创造年”。那之前,是“92派”的一批又一批“下海”者。再之前,是中关村的第一代企业家们。

重提中关村,再说"92派",不是例行的纪念,更不是将一群人物标签化,脸谱化,尘封到历史里。是时候总结一下"92派"留给我们的经验,这有着深刻的现实指向:如火如荼的“双创”。而“下海”那拨人,是以个人的声誉和资产承担失败的后果,他们有可圈可点的地方——在我们共享中关村辉煌成果的今日,认真倾读中关村老、中、青三代企业家及创业者们的创业故事,看他们如何用行动诠释“中关村精神”,梦想着用双手托起科技兴国的太阳,展示中关村先驱和斗士们的无上荣光。

背景:“下海”一词的诞生

早年的创业不叫“创业”,叫“下海”。新中国的第一波“下海潮”,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那个年代,主流的创业者以“个体户”为多,大多是城镇待业人员,被逼无奈自谋生计,算是被动创业者。

1984年,邓小平南巡深圳和珠海等地,在特区到底是姓资还是姓社的全民大讨论中,用自己的“脚印”投了一票。是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也在酝酿出台。在这一背景下,“创业潮”以打破计划经济下的平均主义、解放思想、搞活商品经济为主,一路高歌猛进。

这一年,一拨“第一个吃螃蟹”的勇敢者集体开拓了中国公司元年。从那时候算起,中国共有七、八次创业大潮,每一次大潮都有一个从上而下的过程,离不开政府和政策的引导,更是与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息息相关,早年的创业潮带有中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烙印。在中关村创立了声名显赫一时的“两通两海”即信通、四通、京海、科海。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直接催生了中国知识经济学者和“下海”的高收入群体,彻底扭转了“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脑体倒挂”等现象的局面。政府对留学生“都可以回来”的表态,促使大批留学生回国创业,诞生了一个拥有海外教育背景的知识精英阶层即“海归派”。

1992年受南巡讲话的影响,在政府及国家企事业单位的低层干部中出现了一次“下海经商”热潮,后来他们管自己叫“92派”。香港《亚洲周刊》引用辽宁省委组织部的数据说,该省在1992年前后有3.5万名官员辞职“下海”,另有700名官员“停薪留职”去创办企业。据《中华工商时报》的统计,当年度全国至少有10万党政干部“下海经商”或“停薪留职”,加上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当年有40万人“下海经商”或“停薪留职”及彻底“辞职”,全国共计约50万人加入了“下海”队伍,推波助澜,闯入商海。

中关村“下海”的先驱们

陈东升:“92派”发明者

陈东升是“92派”这个名词的发明者。当时,他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做宏观经济研究,同时兼任《管理世界》杂志的常务副总编。陈东升这样解释自己首先提出的“92派”企业家:“1992年邓小平南巡后,活跃的青年群体中有一些人开始弃官下海经商,我把他们叫‘92派’。1992年国家体改委出台了《股份公司暂行条例》《有限责任公司暂行条例》,这是中国企业真正发生变革的转折点。”

陈东升怀揣这两个文件激动得睡不着觉,他认为有了这两个文件,中国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1992年是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年头,社会主流价值已经把经商放到了一个重要位置上,很多人都在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陈东升毫不犹豫地辞职“下海”,并创办了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成长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大型拍卖公司。后来,陈东升又募资创办了泰康人寿保险公司。

中关村“下海”的先驱们

楼滨龙:“中国校企第一人”

楼滨楼是中关村第一代“下海”弃教经商的代表性人物,被誉为“中国校办企业第一人”,原北大新技术公司创始人、首任总裁,北大方正公司创始人、首任总裁。1985年10月15日,北大成立“北大新技术总公司”,任命无线电系老师楼滨龙为总经理,不久又让其担任北大方正公司的首任总裁,1992年7月1日被北大解职。楼滨龙精明强干,他创办中国高校首家合资公司“北佳公司”,又创办以计算机贸易为主的“北达服务部”,为北大方正公司淘得第一桶金。他与香港金山公司的张旋龙、求伯君合作推出“方正汉卡”,为北大方正公司带来巨大利润。楼滨龙另一个插曲是被史玉柱请去出任巨人公司总裁。楼滨龙老师的妻子何绿萍教授是校企发展幕后的支持者,与北大校企第二代杰出代表人物之一的杜猛同在民革北大支部。

中关村“下海”的先驱们

鲍岳桥:中国第一代“程序猿”

关键词: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