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小米的窘境,港股的缩影
小米股价破发、一路走低的背后,另一大原因系,IPO发行价的高估泡沫。
2018年以来,港交所开放怀抱,拥抱新经济,包括小米、美团在内的“独角兽”蜂拥而至,IPO数量创出历史新高,场面可谓热闹非常。
火爆的上市潮,曾一日多达8家企业,同时在港交所上市,财经媒体们纷纷调侃“生意太好,锣都不够用了”。
但热闹过后,2018年的破发率,竟创下历史新高。
据Choice数据统计,2018年,港股新股上市首日破发率达34%,而上市后1个月内破发率达82%,上市后3个月内破发率达88%。
拥抱“新经济”的第一年,港股“新经济公司”较少,在“物以稀为贵”情绪作用下,部分公司被投资人给予了高估值,给上市交易埋下了隐患,导致“破发”现象频频发生。
小米上市之初,雷军一度表示:小米的估值=腾讯×苹果!而此后,港股市场给予了惨烈的教训。
另一家“独角兽”:美团点评,亦是如此。上市首日总市值突破508亿美元,超越小米、京东,成为中国市值排名第4的互联网公司。
回溯其上市前的最后一轮融资,美团投后估值仅为300亿美元,短短半年多时间,总市值上涨近70%。
上市后,便步入破发的窘境。曾一度破发幅度高达42%,截止6月3日收盘,仍较发行价亏损13%。
美团点评周K线图
如此看来,新经济上市最大的风险点便是:IPO定价过高,上市前存在估值泡沫。
虽然不久的未来,新经济企业的盈利能力、成长性可能会好于传统制造业,但一级市场吹起的泡沫,无疑给二级市场投资者带来风险。
结语
A股的科创板,也即将拥抱“新经济”、拥抱注册制。
其中,市场最为关注的也是,IPO市场化定价。
科创板IPO的发行价不再受23倍市盈率限制,同时在舆论炒作、机构抬价之下,大概率会将第一批科创板上市企业的发行价抬高,且上市的前5个交易日内,股价不设涨跌幅限制,资金热炒的空间巨大。
而一旦发行价过高,参照美股、港股的新股破发数据,注册制下的科创板“打新”绝非“稳赚不赔”的买卖。
这也意味着,相比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科创板的波动区间更宽、更大,风险更大。
小米一路向南的K线图,便是最生动的警示。
1月21日早间,小米发布公告称,该公司于1月18日回购了984.96万股B类普通股股票,平均价为每股B类股10.20港元,总计斥资近1亿港元。这是小米在数日内进行的第二次回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