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财经频道 > 经济要闻 > 正文

《美国工厂》与《绝境求生》: 全球化潮流下改革获“完胜”(3)

《美国工厂》与《绝境求生》: 全球化潮流下改革获“完胜”(3)
2019-09-05 09:11:59 第一财经

会议期间,麦斯特人力资源董事长李妍菲连线在美国代顿的福耀玻璃总经理刘道川。

刘道川认为,在美国工厂自己做得最难、最重要的事,是扮演了中美文化冲突的调解者,其中最关键的是在冲突中学习到compromise(妥协),妥协不是退让,而是充分理解对方需求基础上的和解。

刘道川透露,《美国工厂》拍完之后,福耀美国工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销售年均增长30%,利润出现了翻番,亏损的福耀美国工厂历经三年打造,已成为福耀旗下最赚钱公司之一。

李妍菲认为,如果中美两个国家能够在人力资源方面取长补短,是最理想的状态。比如,美国在效率等方面需要向中国学习,中国也要学习美国严谨而规范的工作流程、法律程序;其次,在美国企业,人才发展的路径是被清晰规划的,他们工作的愉悦感会比较强,这是新一代中国劳动力正在对标的,应当考虑新一代人才对快乐、自由生活的追求。

“真正的出路是市场方式”

《美国工厂》展现了美国制造业的困境。无独有偶,在中国也有类似的故事,也被拍成了纪录片,讲的都是企业破产重整的故事,其间都面临着劳资矛盾。

作为中国第一部也是至今唯一一部以国企改革为核心的纪录片,《绝境求生》将观察主体对准了上市国企“中核钛白”,讲述了转型中国下一个企业跌宕起伏的命运。

上世纪末期的国企改革中,国家大力推进债转股政策,中核四〇四总公司钛白分厂于2001年成为股份公司(中核钛白)。2007年,中核钛白获得中小板上市指标。然而中核钛白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下,陷入了严重的财务危机,总资产从10亿元亏损到一亿多元,一度面临退市风险。

两家民企先后重整中核钛白失败,民营企业家李建锋最终成功入主。但摆在李建锋面前的是破败的工厂、冷漠的工人,更换老旧设备时还引发职工不满、政府调查。对一些职工来说,回到一个“金饭碗”的体制或许更为现实;而政府的一点点不信任也会让李建锋对未来动摇信心。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