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评判一家企业是不是独角兽的标准非常单一,就是看是否有投资人愿意用10亿美元来投资。在很多人看来,10亿美元不是个小数目,哪怕是1%的股份,也需要投资人付出6000多万人民币。
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投资金额的多少,而在于这笔投资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不为大众所知的操作,这些操作基本不会出现在明确的条款内,而是藏在一个个夹层或暗箱里,悄悄地影响着企业的估值。
我总结了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天使或VC基金在进行投资时,一般会有两个附带条件:一是保证10%的年化回报;二是在约定时间内,如果企业没有如期上市,则要退回投资款。
所以对投资人而言,最大的风险就是到约定的时间后,企业账上并没有足够的资金可以退回投资款。如果有的话,即便企业最终没有成功上市,这笔投资也相当于年化回报率达到10%的固收类投资行为。
第二种情况,“抬轿子的投资人”在投资企业时,会与其约定优先购买或优先退出等特别条款,即当这家企业进行到下一轮或再下一轮融资时,投资人可以通过这样的权利来防止股份贬值和保证既有利益。
第三种情况,投资人和创业企业之间可能存在某种隐秘的业务关系。
比如国内有一家电梯广告投放企业,在创业不到一年时就宣布自己成为了独角兽企业,因为有人以10亿美元的估值投资了它,而投资者,竟然就是那些投放了电梯广告的广告主们。
但没有人知道,他们之间究竟达成了怎样的约定,甚至不排除一种极端的情况,就是这家企业直接把广告款当成了投资款。
独角兽企业估值虚高普遍存在
独角兽企业估值虚高的情况,并不仅仅发生在中国。
之所以会发生今天的交易,或许恰如吴晓波曾发表文章的标题《企业家为什么不是知识分子》。吴晓波曾在采访中表示,做“吴晓波频道”让他从写作者变为了产品经理和创业者。
【TechWeb】7月3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印度打车巨头Ola旗下的电动汽车部门Ola Electric已经从软银那获得了2.5亿美元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