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宁波银保监局实施“监管外评、机构内疏、分担补偿”三位一体联扶联控,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既为机构套上主动作为的“紧箍咒”,又施予机构敢于作为的“平衡杆”。
宁波银保监局党委书记、局长蔡兴旭表示,该局强化机构内部疏导,推动机构将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的目标作为专项指标纳入绩效考核的体系中,为民营企业获得金融支持留出专项空间,督促机构提高对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的容忍度,细化落实尽职免责机制,让业务一线人员能够放下包袱,轻装上阵,积极地作为,为小微民营企业服务。
“目前,七成以上的银行机构已针对性地建立了小微企业尽职免责机制,累计免责人员1600余人,免责金额达32亿元。”蔡兴旭称。
不过,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助理教授陈文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大多数小微企业无法提供相关的财务报表、无抵押物等特点,导致小微企业放贷与传统的风控逻辑有所区别,无法形成标准化、程序化模式,人为判断的因素比较大,这个过程中比较容易产生较大的道德风险问题,给基层人员放贷决策以及银行对于小微业务人员的考核都带来了难度。
一位国有大行普惠金融部相关人员对第一财经表示,在目前的信贷文化下,最好的解决办法便是用线上取代线下。例如,尽调过程是通过数据模型、放款是通过金融科技,不存在人为判定,从而尽最大程度减少信贷员承担责任的可能性。
银税互动破解“担保难”
长久以来,衡量企业、企业家是否靠谱、值不值得放贷,银行主要通过“三表三品”:电表,水表,纳税申报表;产品,押品,人品。
但由于小微企业可抵押资产少,银行要加大信用和保证贷款发放力度,需要获取对称的信息,信息不对称是影响小微企业贷款难的一个问题。
在27日举行的银行业保险业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宁波银保监局党委书记、局长蔡兴旭表示,宁波民营经济高度活跃,而宁波的民营经济又以小微企业为主体,支持民营经济必然以小微企业为主攻方向。
6月14日,上海银保监局又一口气连发9张罚单,有5张开给了人保集团旗下的险企分公司,有3张被中邮保险分公司领走。还有一张格外不同,监管层点名了“邮储银行上海分行”。
5月14日,上海银保监局一次性披露了9张行政处罚信息表,涉及6家金融机构,合计罚没逾千万,为1003.16万元。其中,华宝信托和中泰信托处罚金额较大,分别为210万元和264.3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