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从技术创新入手,让互联网经济升级成真正的数字经济

从技术创新入手,让互联网经济升级成真正的数字经济
2019-06-25 09:44:38 第一财经

数字经济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信通院白皮书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产值已经占据GDP总量的34.8%,显示了新经济的巨大发展潜力。

中国的数字经济发轫于21世纪初的电子商务。彼时,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打开了全新的经济门类——互联网经济。同时,催生了大量的新经济主体,例如互联网平台、主播等。但是,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也会受到技术手段、市场规模、商业逻辑等多方面的影响,导致边际增长持续放缓。

从技术创新入手,让互联网经济升级成真正的数字经济

最近几年,中国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已经出现周期更迭的迹象,风险正在不断抬头。其中原因多样,但是离不开行业自身规律和社会经济环境。诸多的互联网头部企业纷纷转型,互联网发展已进入下半场,发展逻辑亟待转变。

传统互联网行业发展受经济周期与自身规律制约

互联网企业在全球都是经济与社会的双重驱动引擎。互联网行业在未来将会成为与金融行业同等重要,并且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基础行业。

一方面,互联网企业市值高,拥有对一国资本市场的较大影响,尤其是资本市场中的互联网龙头企业可以引领市场发展的走向。例如从2009年开始的长达9年的美股牛市就一直由“FAANG”五只科技股(脸书Facebook、苹果Apple、亚马逊Amazon、奈飞Netflix以及谷歌Google)引领,自从2014年底以来,这五只股票的平均涨幅高达229%,同期美国三大股指涨幅仅有142.76%;进入2018年以来,美股的数次暴跌都与这五只科技股的股价下调密切相关。

另一方面,互联网企业深度参与社会经济生活,成为了诸多行业的基础设施。支付宝、微信成为国民应用,大量的小微企业依托于这两款APP建造了庞大的生存产业链。截至2018年3月,微信用户数量达10.4 亿,支付宝用户数量达8.7亿,均超过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的2017年底中国网民数量的8.02亿。此外,这些互联网企业所提供的应用正在或者已经成为经济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社会稳定的基础。

传统互联网经济的横空出世,用科技的手段颠覆了传统的资源配置方式,并且还修正了部分经济规律。例如同样采用BtoC模式,线上电商商城可以大量降低成本、精准匹配客群、打破空间限制,突破零售的边际收益率递减瓶颈。

但是,传统互联网经济的自身发展模式也导致了其天花板效应,并受制于社会经济发展规律。

从技术创新入手,让互联网经济升级成真正的数字经济

传统互联网行业经济模式存在的天花板与风险,主要在于用户规模瓶颈与估值模型风险。第一,用户规模存在天然瓶颈。伴随着用户规模的不断扩张,互联网行业快速发展。但是用户规模天然存在瓶颈——能够入网的用户数量。一方面,当增量用户规模受限或者用户数量增长放缓,业务发展天花板显现(淘宝、京东、拼多多日活,以及日活、月活数增长率);另一方面,当存量用户规模被其他竞争对手通过新方式逐渐抢夺,旧有业务模式将会萎缩。

第二,估值模型片面追求规模。互联网企业的估值是向未来看的。在互联网企业扩张期,出于抢占市场的目的,经常采用“抢赛道”的方法。除了一部分自然增长的用户以外,往往大量通过“补贴换流量”的做法打开市场。这就导致资本市场给予互联网企业估值时,以用户规模作为主要评估依据。一旦用户规模触及瓶颈,这个向“未来”看的估值模型就会失灵,反映在创投企业估值缩水,融资困难;互联网企业二级市场价格跳水,市值下降。

在这个方面,美国互联网的发展历史和中国的进程十分类似。回看美国发展历史,可以一窥究竟。

美国互联网“泡沫”的借鉴意义

人类历史上第一场技术泡沫凸显面对技术时人类的疯狂。技术在20世纪开始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第一大利器。1992年,时任美国总统候选人比尔·克林顿提出建设“信息高速公路”。1993年,“信息高速公路”成为振兴美国的国家战略,美国互联网行业迎来高速发展。而美国的互联网从泡沫形成、溢出到破灭,仅用了八年的时间。

概括而言,其中有四个特点成为所有互联网经济发展的通病。

第一,互联网模式创新不足导致了泡沫的商业基础灭失。泡沫形成期伴随着新兴商业模式。1994年到1996年间,互联网基建、互联网工具软件及门户网站等三类新型模式获得市场认可,之后该模式大量被复制,直到触及用户规模瓶颈。没有创新模式的承载,美国互联网发展进入“低谷”。

第二,规模估值模型催生了短视商业策略。1997年到2000年,泡沫溢出期伴随着资本大量涌入。为了解决互联网企业持续亏损的估值难题,互联网女王玛丽·米克尔顺应这种商业模式提出:不看未来贴现价值,看用户规模,这加剧了互联网初创企业走上了“烧钱补贴获客”的道路。美国市场观察家为此还制作了一个度量互联网企业发展的终极指标:烧钱指数(Burn Rate),即每周消耗的现金数量与融资金额的占比。在2000年左右,一半以上的互联网初创企业可用现金不够支撑两周运营。

第三,资本市场短期牟利,互联网初创企业“虚胖”。硅谷风投与华尔街资本为了短期收益最大化,谋求企业快速上市,高价交易。1995年到2000年,平均每年200家互联网企业在美国上市。截至2000年初,其平均市盈率达到220倍。泡沫破灭后,其中50%破产或者被收购,72%的企业股价低于收盘价。

第四,互联网行业风险与经济周期风险叠加,加剧隐患。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直接导致美国经济陷入衰退。为了复苏经济,美国政府减税、促进房地产发展;美联储实行宽松货币政策,推高房价,带来的间接后果是,在2007年引爆次贷危机席卷全球。危机后果延续多年,并且成为下一场危机的导火索。

中国互联网行业目前出现周期更迭的迹象,风险正在抬头。

第一,中国互联网正面临行业饱和。经历过高速发展的中国互联网行业正在逐渐趋于规模均衡。以腾讯、阿里、百度、京东为代表的中国互联网龙头企业在各自细分领域占据支配地位后,增长停滞或者放缓。从技术上来看,互联网技术挖掘的市场天花板正在显现。例如,腾讯下一个二十年计划面向企业服务;阿里云占据国内份额最大的企业云服务市场;百度、京东全面转型技术公司。与此同时,互联网初创企业的商业模式难以持续。企业正在持续消耗其资金却无法找到合适的商业或者融资出路。摩拜最后一轮估值40亿美元,作价27亿卖给美团;ofo多次出售未果,估值持续下降,近日出现破产重组传言。明星独角兽开始面临经营危机。

从技术创新入手,让互联网经济升级成真正的数字经济

第二,互联网企业出现一、二级市场估值倒挂。资本市场对于互联网企业的估值态度发生了重大转变,表现为一二级市场估值倒挂:二级市场市值低于虚高的一级市场估值,即上市后跌破发行价。例如小米2014年底融资时估值450亿美元,2018年初媒体曝光上市定价从1000亿美元估值,缩水到800亿美元,路演询价690亿美元,到最终定价543亿美元,上市第一天即破发;美团面临同样问题,上市第四天即破发。资本市场与企业自身的预期产生了较大差异。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