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长三角产业分工中“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

长三角产业分工中“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
2019-06-18 09:44:17 第一财经

从201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201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到现在即将出台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编制过程中,城市之间的产业如何分工,一直是被拷问的难点。

长三角的城市分工与协作的历史和现实

理想中,在一体化区域下的城市分工格局应该是各城市立足自身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通过专业化分工和集群协作,实现区域优势互补和资源高效配置,从而实现“1+1>2”的效果。那么长三角的城市分工的历史和现实又是如何?

唐宋时期长三角就是“赋税甲天下”的经济中心,苏州、杭州、扬州等城市逐渐从农业分离出来,成为全国首屈一指的经济贸易重镇。元明清时期南京、苏州、杭州已是全国纺织业和贸易中心,扬州成为全国粮食、盐等商品转运中心,无锡、常州成为粮食集散地。上海开埠通商以后一跃成为全国工商业、贸易和金融中心,逐步形成上海服务和买办经济、南京行政服务、苏州和杭州“天堂”消费、无锡和宁波“小上海”民族工商经济等分工形态。

新中国成立以后,城市间经济联系以计划调配为主,自主交流和协作基本停滞;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上海制造风靡全国,每个城市形成了“大而全、小而全”的产业雷同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上世纪80年代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乡镇企业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上世纪90年代浦东开发开放,上海制造业又开始上升,增加值占长三角核心区16个城市比重,从1990年的24.6%上升到2000年的31.6%。同时各城市经济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蓬勃兴起,在“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和GDP考核压力下,城市间产业竞争加剧,“捡到篮子里的都是菜”成为各地招商引资的热情和白热化的产业项目竞争的真实写照。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