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假结构”变相高息揽储,11万亿结构性存款将面临强监管

“假结构”变相高息揽储,11万亿结构性存款将面临强监管
2019-05-22 10:33:58 第一财经

2017年以来,同业空转、非标通道等业务受到严厉监管,银行存贷款业务受到不小的影响,加上负债荒并没有改善,为了支撑存款规模,银行另辟蹊径,开始发力结构性存款。

自此,结构性存款规模突飞猛进。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3月末,我国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总额达11.19万亿元,今年前3个月新增1.57万亿元。

然而,不少银行为实现高息揽储,发行的结构性存款实为“假结构性存款”,变相刚兑。不过,这一现象也将面临严厉监管。银保监会近日发布了《关于开展“巩固治乱象成果 促进合规建设”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首次提出要排查结构性存款:结构性存款不真实,通过设置“假结构”变相高息揽储。

“当下,结构性存款虽然发展规模较快,但更多的是类保本的假结构,真结构并不多见,监管要发力治理,预计监管细则将会出现。”一位银行业分析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11万亿元结构性存款多为假结构

一般而言,结构性存款的设计为“存款+期权”,基于嵌入的衍生品工具可划分为利率、汇率、商品、股票、信用等挂钩型产品,形成“低风险低收益+高风险高收益”资产组合。

产品收益来源于两部分:一部分是存款所产生的固定收益,另一部分是与标的资产的价格波动挂钩的收益,能够使存款人在承受一定风险的前提下,在基础收益之上获得较高投资收益。

但在国内的结构性存款中,不少是假结构性存款。大部分银行在其发行的结构性存款中,在期权部分设置了不可执行的行权条件,通过提高内部转移价格将结构性存款转化成“类固收产品”。

第一财经记者走访各大银行理财发行销售情况,不少银行理财经理表示:“尽管买,我们的产品是保收益的,无论是否行权,客户都能拿到较高的收益。”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