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上任一个月后,首次公开亮相是推介故宫的数字化成就。
在近日的第二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数字海丝分论坛上,王旭东发表了题为“数字时代 数字故宫”的主题演讲,并表示,未来将继续利用数字技术开发故宫资源,在不断降低对文物伤害的前提下,让更多的人更好地欣赏故宫。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数字化影响着文博圈,一方面通过技术手段,有效促进文物资源的永久保存、预防性保护,比如观众在文物资源的展示中,已体验到的数字摄影、数据采集、三维扫描、3D打印等;另一方面,通过授权使用等渠道,将文物数字资源用于展览展示、图书出版、创意设计、动漫创作等。最直观的,就是故宫、国家博物馆以及多个地方博物馆在衍生品开发上的尝试。
随着IP市场增大,2017年故宫文创产品的总营业额达到15亿元,这一数字超过了A股1500家上市公司的营收。不过,地方博物馆普遍着眼于文物保存与保护,衍生品开发多限于纪念品,营收占比并不多。
“每家博物馆都有多件馆藏珍品,但围绕这些珍品做更多级别的衍生品开发,许多博物馆尝试的并没有故宫那么多。主要的矛盾在于,博物馆的大多数业务,在借助数字化平台升级转型的过程中,不仅是工作模式和工作方法的转变,更为关键的是人们创新思维的产生和活跃。而中国人的创新思维和热情向来不低,如何激发这种热情的机制与环境就变得尤为重要。”清华大学新经济与新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德良认为。
数字化让文物活起来
(原标题:故宫元宵灯会票务系统崩溃背后: 年游客数达1700万人次 文创收入超15亿元) 本报记者 向炎涛 一则“故宫94年来将首次晚间开放”的消息引发了故宫票务系统的崩溃
“的确很震撼。”2月19日傍晚时分,没有告诉太多朋友,做文化产业方面工作的陈晓慧(化名)在精心装扮之后,低调地前往故宫午门西侧检票口——因为她幸运地抢到了“紫禁城上元之夜”的预约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