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新起点上,上海冲刺国际金融中心将这样做

2019-03-18 09:49:58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如果将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比作1000米长跑的话,上海正在做最后100米的冲刺。

目前,上海已打下扎实基础,金融市场生机勃勃,正逐步形成交易场所多层次、交易品种多样化和交易机制多元化的市场体系。

与此同时,冲刺阶段的上海同样面临挑战,如何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优化市场环境、推进对外开放、提高国际地位,如何“优中更优”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针对这些挑战,2019年以来,中央和上海层面推出各项举措,发力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1月22日,人民银行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下称《行动计划》);3月15日,组织召开围绕加速推进上海国际金融建设座谈会等,明确建设任务和措施。

在座谈会上,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指出,要紧紧围绕国家战略,进一步推进金融开放创新,提升配置全球金融资源功能,营造国际一流金融发展环境,切实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全力以赴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国际金融中心。

“四方面”举措,加速冲刺

事实上,新世纪伊始,上海便提出了从2000年开始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三步走”战略,即五年打基础、十年建框架、二十年基本完成;而在进入第二个十年前,即2009年,国务院发布“19号文”,明确提出“到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要求“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如今来看,“三步走”战略已然行至最后阶段,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进入决胜阶段。

如今的上海,金融市场生机勃勃,正逐步形成交易场所多层次、交易品种多样化和交易机制多元化的金融市场体系。同时,上海金融业的发展也得到了国际认可,比如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IC)中的排名稳步提升,由原先的十名开外一举跃进前五,最新一期(第25期)的排名显示,上海再次位列第五,与上期持平,且得分从前期的766分上升到了770分。

排名前进的背后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步伐的加快。决胜阶段,上海该如何发力?3月15日下午,在围绕加速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座谈会上,李强书记发表了他的看法:要紧紧围绕国家战略,进一步推进金融开放创新,提升配置全球金融资源功能,营造国际一流金融发展环境,切实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全力以赴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国际金融中心。

在李强看来,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要把推进金融开放创新摆在重要位置,而提升全球金融资源配置功能是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主攻方向之一。

落实到行动中,李强表示,要加快建设全球资产管理中心、人民币跨境投融资中心,积极参与金融科技试点,建设金融风险管理和压力测试中心;进一步开展金融产品和工具创新,扩大金融市场双向开放;着力提高金融机构的数量和质量,集聚更多金融机构等。

冲刺新起点,机遇挑战并存

对于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而言,2019年具有重大意义,带着过去18年的成果与经验,上海站在一个新的起点,加速冲向最终目标。

公开信息显示,2018年上海金融市场成交总额1645.8万亿元,同比增长15.2%;在沪金融机构总数1605家,其中外资金融机构占比近30%;2018年上海金融业增加值5781.6亿元,占全国金融业增加值的8.4%,居全国城市之首。

另外,金融市场中,股票、债券、货币、外汇、黄金、期货、票据、保险等各类金融要素集聚,上海场内现货黄金交易量、多个期货交易品种交易量为全球第一;上海证券市场股票筹资总额在2018年位居全球第二,股票市值和股票交易额分别位居全球第四、第五。

内部发展的同时,上海金融业“走出去”从未停止。资本项目可兑换程度持续提升;设立自贸区,增设自贸区新片区;组织银行发行自贸区跨境同业存单,发行和投资主体扩大至外资银行;推出以人民币计价、交易和结算的黄金集中定价交易业务的“上海金”;设立自由贸易账户(FT)体系等,无一不显示对境外投资者的欢迎,更有沪港通、深港通及债券通的加码助力。

数据显示,沪港通、深港通自开通以来双向累计交易额已超过14万亿元人民币,2018年累计净流入2254亿元人民币;债券通2017年开通以来,累计交易额近1万亿元人民币,累计净流入1715亿元人民币。

不过,还需提及的是,尽管上海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已取得了不错成就,但相较于排名前列的纽约和伦敦,上海仍存差距。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徐忠在今年1月份曾表示:“对标全球最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上海还存在一些短板。”

他举例称,虽然市场功能齐全、交易量大,但产品不够丰富,且在整体上缺乏全球性的市场定价权和话语权;对外开放和国际化程度需进一步提高,作为全球投资、融资中心的作用发挥不够,国际影响力不足;吸引金融人才集聚的金融发展软环境需进一步优化等。

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深有研究的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严弘教授亦告诉记者,纽约和伦敦的金融业较为发达,两者双向发展离岸金融和在岸金融,在全球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

具体来看,纽约主要以在岸业务为主,带动离岸业务,纽约拥有全球最大的股票市场纽约证券交易所,世界交易所联合会(WFE)统计显示,截至2018年末,在纽交所挂牌的股票总市值达20.68万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23.02%;而伦敦的主要优势体现在它的国际化程度、强大的外汇市场、完整的金融配套服务和金融人才聚集,伦敦以离岸市场为主,拥有全球最大的外汇市场,是境外美元的主要交易市场所在。

稳步前进,缩小差距

为了进一步缩小与成熟国际金融中心的差距,打造有全球影响力、竞争力的国际金融中心,中央和上海举措不断,加速推进建设进程。

就在今年1月22日,《行动计划》发布,为确保2020年如期实现国际金融中心基本建成的战略目标提供了重要保障、方向指引和实现路径。

《行动计划》从多方面明确了建设任务和措施,指出上海在2020年将要基本确立以人民币产品为主导、具有较强金融资源配置能力和辐射能力的全球性金融市场地位,基本形成公平法治、创新高效、透明开放的金融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迈入全球金融中心前列。

《行动计划》也提到,在扩大对外开放和深化改革创新中,要集聚和发展一批具有重要市场影响力的资产管理机构,建设全球资产管理中心;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在沪发行人民币债券,建设跨境投融资服务中心;全力配合支持证监会、上交所推动科创板及注册制试点落地,深化长江三角洲金融合作,为全国金融业改革创新积累经验。

在提升配置全球金融资源功能中,要健全体系、提升行业竞争力,如建设金融科技中心,构建金融科技产业生态链;探索设立“一带一路”再保险承保共同体及营运平台,建设国际保险中心;建设全球人民币资产定价、支付清算中心等。

在营造优良金融环境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中,要建设金融风险管理与压力测试中心,争取金融产品、技术应用、机制创新以及重要的金融改革措施在上海先行先试;加快与国际接轨,建设金融法治高地、金融制度创新高地和金融人才高地,形成国际一流的优良金融生态系统。

目前来看,上述安排正有序开展。上海已经吸引了38家国际知名对冲基金和资产管理机构来参与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的试点,全球排名前20家的资产管理机构已经有十多家落户上海;科创板及注册制落地在即,自3月初相关制度规则落地后,各方积极进行相关工作安排。

上海市金融工作局局长郑杨在《行动计划》发布会上表示,未来上海将制定新一轮的金融机构支持政策,建设面向国际的更好的金融市场,辅以资金、政策措施、人才等多方面的支持,如推出人才奖、金融机构落户政策等。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党委书记裴传智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从交易量、参与机构以及国际开放这三大指标来看,都取得了大幅进步,而下一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和科技。

责编:林洁琛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未经第一财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将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