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的如郑州和西安,这两座经济总量并不靠前的城市,在成为国家中心城市之后,可谓是风生水起,围绕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极大的提升了自身集聚资源和辐射带动引领周边地区的能力。
数据显示, 2018年郑州市地区GDP完成10143.3亿元,比上年增长8.1%,迈入到GDP万亿俱乐部行列;经济总量在全国城市中居第16位,比上年前移1位。在西安,2018年西安GDP跨越8000亿元大关,增速位居副省级城市第一,占全省比重升至34.2%,创14年来新高。
彭澎分析,国家中心城市这顶“帽子”,尽管并没有带来直接的资金扶持或者政策优惠,但是有了这顶“帽子”,城市在一些重大项目比如机场扩容、高铁枢纽、地铁建设等方面的审批会更容易,在吸收集聚金融机构、资金、人才等各方面资源也会更容易。有了帽子之后,城市总体规划也必然要进行修编,做大做强中心城市规模。
牛凤瑞说,国家中心城市的牌子,本身就相当于给了一个城市较大的发展空间,有了这个“帽子”,意味着这这个城市配置资源的能力和空间更大,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将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一线城市之外,这些中心城市正崛起
从我国的区域发展布局来说,建设更多国家中心城市,也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在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之外,需要有更多的中心城市来带动,对一些强二线城市来说,发挥中心引领带动作用,正适逢其时。
牛凤瑞说,国家中心城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高地、引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从经济发展阶段来说,一开始龙头城市不会太多,就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但后来随着经济发展的深入,就需要有更多的中心城市崛起,促进空间合理分布,进而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竞争力。
而这些中心城市起来之后,也可以分散疏解一线城市的压力。牛凤瑞说,一开始一线城市只有4个,但是未来可能有8个、10个乃至十几个。目前国家中心城市城区人口规模最小的在500万,未来这些城市都会发展成为城区人口超过1000万的超大城市。相当于在一线城市之外,有更多的超大城市来引领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彭澎说,目前北上广深这四大一线城市的格局还很难撼动,但再过若干年后,武汉、重庆、成都这些国家中心城市发展起来之后,可以承担一线城市的功能,可以覆盖更多的人口,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进而带动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和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