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千里归途|一个村庄的复兴:从“冬瓜大王”到鱼咀“老村长”

2019-03-12 09:13:45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编者按:新的历史时期,乡村振兴上升到中央战略层面。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方针令青山绿水间焕发勃勃生机。第一财经携手碧桂园,在全国多地乡村走访,记录下那些返乡创业的人们。他们的归来,令乡村繁华再现。

千里归途|一个村庄的复兴:从“冬瓜大王”到鱼咀“老村长”

连江畔青山坳里的鱼咀村,最美不过江上夕阳。冬日傍晚,开阔的碧色平静水面上,一轮暖阳缓缓下行,远处山峦浓淡相宜,令人沉醉。948年前的北宋熙宁四年,刚到任的浛洭(即后来的浛洸)县尉米芾,应该也被这江畔美景打动,继而绘下不落凡俗名垂后世的米氏云山,并写出了更加飘逸狂放的书法吧。米芾在任上两年,“职事修举,教化兴行”。据英德县志记载,当地祭祀米芾的祠庙有三处,其中米芾祠两处。

自广州一路向北,两个小时通畅的车程后即可抵达如今隶属于英德市浛洸镇的鱼咀村。走进精心规划设计的村落,依次经过书吧、咖啡吧、粗糙但颇有乡土美感的毛石头墙民宿,这是不久前完成改造更新的区域。不远处,就是保留着古码头和古街古铺的江边区域,米芾塑像也静静地站在那里,凝望着一江碧水千年不停息奔腾向南。古码头旁,有几幢正在施工中的建筑,墙面以甜瓜大小的卵石为饰,同样是本地传统风格,这是鱼咀文旅项目的二期工程,这几幢建筑也将作为民宿使用。古码头一侧,神似鱼头的鱼咀石,矗立在江畔,天然形成的空洞恰似鱼眼,看尽繁华与没落。

先有鱼咀,后有浛洸,再有英德。

鱼咀的宁静与萧索并非历史上的常态。自汉代到唐代,它作为县治的时间长达800余年,作为商贸水路码头也繁盛多年。筑于公元26年,由岭南通往长安的要道之一西京古道,起点即在鱼咀。临近开阔江面的一条鱼咀古街,如今人去屋空,但早年商铺云集的样貌仍依稀可见。住宅和店铺的界碑、古井等保留下来,无声地诉说昔日繁华。随着陆路交通逐渐取代水路运输,鱼咀失去了商贸中转站的地位。受山洪和江水上涨影响,鱼咀村大片耕地和部分民居连年遭遇水害侵袭,农业与民生更显凋敝。

上世纪90年代,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讨生活,继而更多居民迁到镇上和外地。到2018年,拥有2000多名居民的鱼咀村,留下的仅有若干老人和留守儿童,大约30人。村庄土地荒芜,诸业不兴,成为全国普遍且越来越多的空心村庄之一,似乎已经难逃消亡的结局。

从“冬瓜大王”到“老村长”

2017年,在外经商19年的鱼咀村村民廖志其回到了鱼咀村。人生中的这一次急转弯,源于他得到的一则消息——在英德扶贫多年的碧桂园,要到鱼咀村帮助建设美丽乡村。廖志其预感到,自己的家乡“有了一次复兴的机会”。

千里归途|一个村庄的复兴:从“冬瓜大王”到鱼咀“老村长”

廖志其人称“冬瓜大王”,经过多年苦心经营,把生意做到了全国各地。1998年起,他在海南、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河北等地一条线收购冬瓜销售,与各地农民和客户建立起稳定的合作和深厚的情谊。从种植到收购再到销售,廖氏父子打造了一条产业链。

碧桂园的乡村扶贫,找到了一批廖志其这样德高望重的“老村长”合作,他们被统一招录为碧桂园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工作队的编外“公益岗位人员”,担任“脱贫攻坚服务队队长”兼碧桂园一线扶贫项目部党支部副书记,助力扶贫。老村长们擅长与村民沟通以及协调各方关系,对扶贫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从“冬瓜大王”到返乡参与家乡振兴的“老村长”,其叔的心愿是“将整个鱼咀建设好,村民有钱收,关键要大家好”。

千里归途|一个村庄的复兴:从“冬瓜大王”到鱼咀“老村长”

各方协力,2018年3月16日,鱼咀古城文旅项目正式启动。浛洸镇政府、碧桂园集团的碧乡农业公司、鱼咀村委会及鱼咀村民理事会联合成立旅游公司,共同运营项目。党委政府以服务入股,占股一成;广物集团支持村委投入资金,占股二成;碧乡以项目前期建设入股,占股三成,鱼咀村民理事会以房屋及土地入股,占股四成。项目盈利后按比例分红,优先解决贫困户脱贫问题,实现利润再分配。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