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推动制造业升级是上海自贸区的新任务

2019-03-05 09:29:03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从全国首个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到贸易通关单一窗口,从自贸区FT账户到金融利率市场化改革,上海自贸区在成立的5年多时间里完成了多个“首创”。

自2013年9月成立以来,上海自贸区也从最初的28.78平方公里扩展到5个片区的120.72平方公里,再到今天将增设新片区,这不仅是物理面积的扩张,更是发展模式的探索。自贸区过去几年取得了什么创新?新片区今后会迎来怎样的发展机会?又需要什么样的改革措施来抓住发展机会?

体制创新取得重大进展

推动制造业升级是上海自贸区的新任务

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

上海自贸区在金融创新方面取得重大进展。首先是FT账户推动了金融对外开放,有利于个人和企业通过自贸区进行资金往来,有利于投资便利化;其次是期货以及人民币标价的金融产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推动制造业升级是上海自贸区的新任务

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乔依德:

上海自贸区的金融创新和开放取得重大成就,央行几年前发布了自贸区金融创新40条,如今看来这40条都已经落实或正在落实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三个方面,第一个是建立双向资金池,允许跨国的企业能够自由调拨资金。第二个是我们国家放松了对外投资的审批权,在自贸区注册的企业对外投资在1亿美元以下的情况可以实行备案制。第三个特别重要的创新是建立自贸区的FT账户,现在国务院也要求海南自贸区采取这样一种模式。

当然,上海自贸区的开放也需要在国家大的战略框架下,中国现在资本账户还不能一下子全部开放,而是需要稳步开放,自贸区在这方面可以继续加深试点、创新,我认为离岸金融就是一个抓手,可以从所有注册在自贸区的银行开始试起,允许他们建立离岸账户(OSA)。同时,我们要建立很好的金融生态,所谓金融生态其实和营商环境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应该说是一个交集。除了营商环境所需要的法律、办事效率等方面,金融生态需要各种各样的金融机构能够多样化存在,能够集聚,上海自贸区有这样的有利条件,相信上海自贸区金融业能在已有基础上进一步开放。

推动制造业升级是上海自贸区的新任务

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教授伏玉林:

上海自贸区自建立以来,在制度建设上作出了有益的探索。自贸区制度改革的最大利好在于自贸区范围内引入自由贸易协定中的关税和数量限制,使商品、服务和要素在区域内能够自由流动,实现商品、服务和各种要素资源在自贸区内的优化配置。如此就避开了原有的体制约束,有效利用自由贸易体制来推动国内的开放以及改革的进程,把这种体制设计逐步放大到自贸区之外的浦东、浦西、上海、江浙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就会有力推动市场化改革和一体化进程。自贸区的意义要站在以开放倒逼改革的高度来理解和领会。

上海自贸区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邵宇:

自贸区扩区后,进一步的开放措施会在这里做新的尝试,也会将上海自贸区扩展到制造业片区。我认为,接下来上海自贸区将强调制造业片区,推动制造业实现产业升级。其中也会遇到新的挑战,比如需要考虑如何与新一代的国际贸易规则更好接轨、企业产业升级创新需要金融的支持,自贸区需要在这些方面做更多探索。自贸区未来将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和科创板,成为为实体经济融资的中心。试点注册制,交易、发行、退市都让市场定价,让市场参与进来,让机构发挥更有利的支持作用。未来自贸区将聚集新能源、大飞机等新的产业集群,形成上游是技术和研发,下游是资金支持,两种力量相连接的局面。

推动制造业升级是上海自贸区的新任务

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教授阎海峰:

自贸区扩展新片区,是空间上的扩大,说明市场预期向上,新的动能在增长。上海自贸区扩区后在原来贸易加工区的基础上会加入更多科技要素,两者的结合将促进产业升级,功能上实现1+1>2。可以吸引全球领导型企业,相信自贸区将成为上海转型升级的发动机。

与国际接轨

邵宇:

中国提出取消外资企业占股比例等措施也会促进吸引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到自贸区落户。接下来,政府需要做更多开放、便利化的尝试,我认为注册制是根本的变化,土地、户籍、公共服务、营商环境也将大力促进自贸区向前走。

伏玉林:

尽管目前自贸区在金融制度、信贷便利、外汇制度、税收制度、降低贸易壁垒等方面都取得不小的成绩,但改革还需要继续深化,比如如何促进新旧动能转化、如何推动自贸区企业技术创新等。促进企业创新最主要的是需要完善的外部制度环境和激发企业创新的内在激励,区域内形成良好的产业集群生态,需要企业、社会和政府的分工合作。我们看到不少国外的高科技企业落户自贸区,这将产生溢出效应,通过产业链上下游的影响,带动中国本土产业的创新发展。对外的开放如果能够与对内的改革叠加起来,是自贸区未来的发展方向。自贸区建设对于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也是非常重要的,长三角一体化非常需要上海自贸区的建设。

阎海峰:

自贸区企业有很多良好条件,我们也能实实在在地看到政府营商环境的改善,包括审批前置、审批流程加快等。但我认为,自贸区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审批完后企业继续经营的问题,政府和企业之间缺少市场化的、专业化的服务组织。环境评价、金融服务、知识产权服务、专利问题、法律问题等都是很专业的问题,目前自贸区存在的不少第三方机构并不是市场化的机构,我认为,我们要培育真正专业化、市场化的第三方机构。

此外,我认为上海自贸区未来的发展一定要对标国外一流水平,更加尊重国际营商规则,一视同仁、同等对待,不分民企、国企、外企,站在全球视角,形成全球吸引力。

责编:任绍敏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未经第一财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将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