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巨头抱团入局,但出行不是一桩容易的生意 | 燕说车市(2)

2019-03-01 09:30:53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如此巨额的市场,难免会引得各路英雄“竞折腰”。不过虽然市场潜力喜人,但当此前滴滴被曝出在2018年亏损了近109亿元时,几乎所有人都惊讶得几乎掉了下巴。如此庞大的市场基数,加之三成左右的抽成,滴滴为何还会创下巨额亏损?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来看看滴滴的商业模式。和Uber一样,滴滴的商业模式在硅谷被称作双边市场,即通过互联网平台来撮合交易,平台收取中介费,eBay以及Airbnb都是这一业务模式的代表。短期来看,中介费也就是业务抽成是滴滴当下最重要的收入来源,而要获得更为长期稳定的利润,就必须要在现有的业务之外,拓展和培育衍生业务。

滴滴虽然在市场占有率方面做到了遥遥领先,但并未建立起自己的“护城河”。一方面,无论是在司机端还是在乘客端,都没有足够的黏性,一旦补贴降低或者其他搅局者进入,就会受到威胁;另外,虽然滴滴拥有大量的流量,但这些流量在短期内并没有非常有效的变现渠道,滴滴此前也曾尝试过其他衍生业务,但最后都不了了之。依赖出行为切入口,希望能够打通整个产业链的滴滴,目前的进展并不算顺利。此外,滴滴还面临的政策监管、合规等各种问题。

其实,不只是滴滴,美国的Lyft、印度的Ola、巴西的99乃至uber,都面临着如何盈利的巨大考验。反观车企的移动出行业务,盈利难题依然难解。宝马在2011年就开展了DriveNow业务,戴姆勒的Car2Go业务在2008年就已投入运营。此后,双方都曾将上述业务引入到中国市场,不过,经历一段时间的试水之后,现实的问题使得其不得不选择与中国的本土出行服务商进行合作。而在全球市场,戴姆勒和宝马在前几日公布了将成立包括出行、充电等业务在内的5家合资公司。对于习惯单打独斗的车企来说,频繁的抱团正说明,在出行、新能源等新兴的业务领域,依靠一家的力量将很难获得成功,团结起来才可能走得更远。

业内一致的观点,无人驾驶或者自动驾驶的实现,可能会推动分时租赁、网约车等移动出行业务走向成熟,而要收割胜利的果实,还必须经历曲折和寒冬,而寻找资源互补的伙伴抱团取暖就成为必然之举。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