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产业扶贫难防低端产能过剩,政府与市场应划清边界

2019-02-26 09:17:28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进入倒计时。作为十九大确立的“三大攻坚战”之一,脱贫攻坚战能否打赢,2019年是非常关键的一年。

在最后阶段的“精准扶贫”,面临的是以往30多年扶贫工作剩下来的“硬骨头”。在各种压力之下,地方政府作为扶贫主体,倾向于采取短期内“立竿见影”的措施,不过由此产生了一个问题,农业领域低端产能过剩。政府主导的产业扶贫计划,如何能够与市场需求进行有机结合?这是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

政府主导下的市场缺失

中国扶贫开发40年,每个阶段贫困特征不同,扶贫方式也根据阶段特征而“量身定制”。

根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教授邢成举的研究,中国的扶贫历史可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是体制改革扶贫阶段(1978年~1985年),二是大规模扶贫开发阶段(1986年~2000年),三是经济发展、扶贫攻坚与社会扶贫共治的扶贫阶段(2001年~2012年),四是精准扶贫阶段(2013年至今)。

现阶段的“精准扶贫”,自2013年11月中央首次提出以来,至2018年的五年时间里,已累计减贫6853万人,连续保持每年1000万人以上的减贫规模。

除了继续以经济发展为基本依托,破除对贫困不利的各种政策、制度和环境约束,持续释放扶贫工作的政策与体制红利,政府还倡导“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注重培训贫困村村干部和提升贫困个体的能力与素质,在区域和个体层次上提升其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

这些都说明,政府在整个扶贫过程中,扮演着一个当仁不让的强势主导角色,在对扶贫起到推动作用的同时,也容易产生弊端,例如,现阶段精准扶贫中的产业扶贫措施,如果运用不当,就容易出现低端产能过剩的局面。

低端产能过剩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