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因此,尽管欧央行停止了购债,但短期仍会维持宽松。回顾美联储货币正常化的过程,从其退出第三轮QE到首次加息,中间也过了一年多。欧央行在近期的议息会议提到,增长前景面临下行风险,有过2011年过早加息后又重新降息的经历,欧央行本轮重新启动加息也会更加谨慎,最早要到下半年才会考虑。
潜在风险仍需关注
美国、中国、欧元区作为全球最大的三个经济体,对全球经济形成主要贡献。据IMF测算,中国、美国和欧元区在2018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21%、16%和9%,尤其是中美两国贡献更大,合计就超过了1/3。
中美需求通过国际贸易的传导,又影响着其他经济体。从贸易看,2001年以来,中国的进口金额占全世界比重从4%大幅提升到10%左右,同期美国占比虽有下滑,但近十年也维持在16%左右,中、美可以说是全球最重要的两大需求引擎。从分布看,墨西哥出口对美国的依赖度高达70%以上,澳大利亚出口对中国依赖度超过30%,日本、韩国、巴西对中美均有较强的贸易联系,各自对中美出口的比重合计都在40%左右。
2019年美国经济面临回落,中国经济仍有下行压力,意味着进口可能放缓。中美的进口与其各自的制造业PMI走势基本一致,2018年12月中国PMI跌破荣枯线,进口也出现负增,而美国制造业PMI在2018年四季度大幅回落,也预示着进口需求的下滑。
实际上,2018年下半年之后,亚洲无论是日本、韩国,还是新兴市场越南和印度出口增速都已经出现下滑,并且前三者在2018年12月的出口同比增速也都转负,而2018年下半年全球进出口的增速均呈放缓趋势,同比由之前的10%以上回落至5%左右。
而全球需求放缓、逆全球化抬头、贸易摩擦将导致关税壁垒提升、进口成本增加,进而抬升生产制造所需的一些中间品的成本和最终消费者承担的价格;长期下去,则可能改变既有的对外投资和全球产业链格局,而全球化受阻、贸易活动削弱反过来又会打压出口国家自身的投资和需求。
(作者单位:海通证券)
第一财经获授权转载自“姜超宏观债券研究”微信公众号,原标题:《放缓已至,紧缩难继——2019年海外宏观报告》
责编:任绍敏去年年底举行的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持续了两年多的“稳健中性”货币政策基调发生了一个小小的变化——“保持中性”的表述不见了,而是强调逆周期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