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1月7日,财政部发布关于“商誉及其减值”议题反馈意见,随后有关商誉减值还是摊销的争议进一步发酵。
继2014年“A股并购元年”后,A股上市公司并购潮来袭,但如今业绩承诺期结束,被收购标的业绩普遍下滑逾30%。
近年来,实际发生的商誉减值快速上升。据统计,2017年,A股商誉减值共计357亿元。如此,关于商誉处理的会计准则改与不改,兹事体大。
目前,A股商誉达到1.45万亿元,占净资产的3.7%,而早在2014年初A股商誉只有2143亿元。其中创业板商誉规模占比净资产最大,达到19.24%。
责编:林洁琛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未经第一财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将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一本财务账,一个会计科目,从未受到如此多关注。 1月7日,财政部一则关于“商誉及其减值”议题反馈意见的公开消息,像一块陨石掉落资本市场,刷屏声、解读声、争议声四起
2015年-2016年,资本市场的并购达到高峰,上市公司并购风起云涌之时,A股商誉大山也越磊越高。但三年过后,彼时华丽的业绩承诺变成了未能兑现的“空头支票”,商誉减值的“地雷”开始引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