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租赁业向产融结合艰难转型,扎堆医疗租赁能否成突破口?

2018-12-27 17:32:41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中国融资租赁在过去10年间高歌猛进,合同余额从2008年的1500亿元猛涨至当下的6.35万亿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租赁市场。

然而,整个租赁行业规模体量已经开始下降,尤其是《关于规范金融企业对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投融资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财金〔2018〕23号)出台后,过去中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政信类业务一去不复返。

“金融去杠杆、严监管地方政府负债背景下,租赁业毫无例外也受到影响。”国药集团融资租赁有限公司总裁王国梁在12月25日举行的中国医疗健康金融战略合作组织发布会上表示,租赁业过去粗放的传统盈利模式、增长模式已经告一段落,租赁公司要更多地研究产业、深植产业,加入产业的实际服务中去。

而医疗作为具有安全性的高成长行业,具有与地方财政和社保支出密切相关,具备稳定前置的现金流,加上老龄化和消费升级带领的人口二次红利,其潜在市场空间大,成为融资租赁业务新的增长点。

拼规模、粗放式经营已告段落

“过去几年几乎所有的租赁公司都在拼规模,尽可能快地做到100亿元、200亿元、500亿元,一个合同模块干到底。有的租赁公司连尽调、风险评估都不会详细做,只要看到有几家头部租赁公司投资,其他租赁公司就一窝蜂而上。但在今年去杠杆之年,资金成本压力上升,过去粗放的传统的融资租赁盈利模式、增长模式,其实已经告一段落。”王国梁称。

租赁市场竞争激烈,盈利空间大大压缩。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租赁业放慢了脚步,金融租赁公司没有一家增速超过20%,大部分增速在个位数或负增长,与前些年全行业动辄50%乃至100%以上的净利润扩张形成鲜明相比。

另外一位业内资深人士也曾表示,租赁业追求快速发展的同时,问题与挑战随之到来。例如,一些租赁公司的风险累积已经达到临界点,近期“网红项目”带来的潜在坏账损失,融资租赁企业难以突破在爆发式增长后到达的管理瓶颈等。租赁公司必须转型,从“同质化”向“差异化”迈进。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