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社论:APP不应成为泄露个人隐私通道

2018-11-29 09:37:53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28日,中消协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100款APP个人信息收集与隐私政策测评情况,数据显示,10类APP普遍存在涉嫌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的情况,59款APP涉嫌过度收集“位置信息”,28款APP涉嫌过度收集“通讯录信息”,23款APP涉嫌过度收集“身份信息”,22款APP涉嫌过度收集“手机号码”等;同日,上海市消保委也通报了关于规范浏览器、输入法、综合视频等手机APP涉及个人信息权限的测评结果,有的手机甚至出现了自动发送短信等异常现象。

两者都说明,通过APP平台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的现象令人触目惊心,并且手段在不断更新,其产生的后果也日益严重。我们认为,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与保护公民生命财产安全同等重要。这既需要从法律层面上加大惩戒力度,也需要相关企业和公民个人的自律。

15年前曾经上映过一部名为《手机》的电影,里面就已经涉及“个人隐私”问题。当时手机中的个人信息,也就是短信信息、接打电话记录等。而现在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以及各类智能手机应用程序的兴起,手机已成为国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许多人已经到了离开手机就不知所措的地步。

个人信息的泄露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信息泄露的数量已达千亿计。2016年和2017年这两年,公安部门掌握的数据是1475亿条个人信息被泄露。这一数字今后应该还会增长。

并且,贩卖个人信息、利用这些信息实施诈骗等非法甚至犯罪行为,已经形成了一条被称为“灰黑经济链条”的产业链,这一链条上已经有超过160万人“从业”,每年的产值超过千亿元。

随之而来的是个人信息泄露带来的危害。可以说,个人信息如果得不到切实有效的保护,轻则是财产损失,重则危及到生命安全。2016年山东临沂发生的准大学生徐玉玉案就是诈骗分子利用了其个人信息实施诈骗,从而导致徐玉玉死亡。前段时间连续发生的滴滴顺风车空姐被害案、浙江乐清女子被害案,一定程度上也与个人信息泄露有关。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