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28日,中消协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100款APP个人信息收集与隐私政策测评情况,数据显示,10类APP普遍存在涉嫌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的情况,59款APP涉嫌过度收集“位置信息”,28款APP涉嫌过度收集“通讯录信息”,23款APP涉嫌过度收集“身份信息”,22款APP涉嫌过度收集“手机号码”等;同日,上海市消保委也通报了关于规范浏览器、输入法、综合视频等手机APP涉及个人信息权限的测评结果,有的手机甚至出现了自动发送短信等异常现象。
两者都说明,通过APP平台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的现象令人触目惊心,并且手段在不断更新,其产生的后果也日益严重。我们认为,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与保护公民生命财产安全同等重要。这既需要从法律层面上加大惩戒力度,也需要相关企业和公民个人的自律。
15年前曾经上映过一部名为《手机》的电影,里面就已经涉及“个人隐私”问题。当时手机中的个人信息,也就是短信信息、接打电话记录等。而现在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以及各类智能手机应用程序的兴起,手机已成为国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许多人已经到了离开手机就不知所措的地步。
个人信息的泄露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信息泄露的数量已达千亿计。2016年和2017年这两年,公安部门掌握的数据是1475亿条个人信息被泄露。这一数字今后应该还会增长。
并且,贩卖个人信息、利用这些信息实施诈骗等非法甚至犯罪行为,已经形成了一条被称为“灰黑经济链条”的产业链,这一链条上已经有超过160万人“从业”,每年的产值超过千亿元。
随之而来的是个人信息泄露带来的危害。可以说,个人信息如果得不到切实有效的保护,轻则是财产损失,重则危及到生命安全。2016年山东临沂发生的准大学生徐玉玉案就是诈骗分子利用了其个人信息实施诈骗,从而导致徐玉玉死亡。前段时间连续发生的滴滴顺风车空姐被害案、浙江乐清女子被害案,一定程度上也与个人信息泄露有关。
28日,交通运输部决定对滴滴公司进行处罚,其中列出的7个方面问题的第一项就是:顺风车产品存在用户个人信息泄露风险和安全隐患,产品“社交化”定位诱发重大安全风险。
我们认为,要切实保护公民的个人信息安全,首先要加大对违法犯罪者及违规企业的处罚力度。
事实上,2016年全国共破获涉及公民信息的刑事案件不到1900起,到2017年上升到了近5000起,涉案人员也从4200多人猛增到1.5万人以上。我们希望对个人信息领域犯罪的打击力度持续增强这一势头继续下去。
对违规企业的处罚力度也要加大,要有“一罚到底”的决心。
保护个人信息隐私的另外一个方面,是参与者个人的警惕和维权意识。
许多情况下,个人信息的泄露都是参与者未加审慎审查,为了图方便就随意泄露给APP等平台的。而在个人信息遭到泄露之后,约有1/3的人选择自认倒霉。遇到个人信息被泄露的情况,我们认为参与者要积极通过法律渠道主张自己的权利。
总之,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这既需要个人的警惕和自律,也需要相关平台的自律,更需要监管部门惩戒力度的加强。要让APP等平台成为方便生活的工具,而不是“信息索命索”,这还需要各方面的持续努力。
责编:计亚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未经第一财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将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原标题:中消协调查:85.2%受访者曾遭遇APP个人信息泄露 APP怎能肆意收集用户隐私 中国消费者协会于2018年7月17日至8月13日组织开展了“APP个人信息泄露情况”问卷调查
这不是假设,美团旗下的大众点评正在大张旗鼓地号召用户使用微信登录,与好友分享动态,并给出了5元奖励。但是这款APP没有告诉用户的是,它将异常执着地非要帮你跟好友共享信息,关也关不掉。